儿童用药学问多

时间:2019-12-07 23:29: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儿童用药时要首选儿童剂型的药物,在不得不使用成人药时应咨询专业人员,切不可自作主张。本期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儿童用药的具体特点和注意事项。

儿童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用药特点

       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没有胃酸分泌,胃液的pH接近中性6.0~8.0,持续大约2周。同时,新生儿的胃排空时间长,需6~8个小时,蠕动也不规则,到6~8个月才能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口服给药较难吸收,给药剂量难以估计,因此建议直肠给药(灌肠、栓剂)。又因注射时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组织较少,血液循环也不通畅,建议采用静脉滴注。

       新生儿血脑屏障的功能发育没有完全,因此许多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全身麻醉药、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新生儿的肝、肾脏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肝脏代谢药物(解毒的功能)的酶系统功能不足或缺乏,排尿能力差,肾脏清除药物的功能也差。而药物在体内代谢场所主要在肝脏,由于酶系统不足或缺乏可使抗感染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发生较大变化。药物在体内灭活的速度减慢,再加上新生儿肾功能不完全,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也延长,极易引起蓄积中毒。新生儿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很低,服用氯霉素后药物难以灭活,血药浓度升高,使氯霉素及毒性代谢物快速在体内聚积,进而影响新生儿心脏、呼吸、血管功能,并引起患儿全身发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紫绀、血循环障碍,造成心血管衰竭的“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应用磺胺药和硝基呋喃类药(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时可出现溶血现象。因此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应用。

      新生儿皮肤薄,体表面积较成人相对大一些,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注意避免引起全身中毒。有鉴于此,对新生儿尽量少用药,小剂量,短时间,尽量采用直肠或静脉给药。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婴幼儿期的药物代谢比新生儿期显著成熟,但从其解剖生理特点来看,这个时期的孩子依然发育尚未完全,用药仍需予以注意。

      口服给药时以糖浆剂为宜;口服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维生素AD滴剂绝不能给熟睡、哭闹的婴儿喂服,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

      由于婴儿吞咽能力差,且大多数不肯配合家长喂药,在必要时可采用注射方法,但肌内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足而影响药物吸收,故常用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

      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对于镇静剂的用量,年龄愈小,耐受力愈大,剂量可相对偏大。但是,婴幼儿使用吗啡、哌替啶等麻醉药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应用。氨茶碱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用时也应谨慎。

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

       注意预防电解质紊乱。儿童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后也易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

       激素类药物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雄激素的长期应用会使骨骺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

       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妊娠及哺乳期妇女、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动物实验证实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幼年动物的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因此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

       严格掌握剂量,注意间隔时间。由于儿童的年龄、体重逐年增加,体质强弱各不相同,用药的适宜剂量也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肥胖儿童的比例增高,根据血药浓度测定发现,传统的按体重计算剂量的方法,往往使血药浓度过高,因此,必须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同时,还要注意延长间隔时间,切不可给药次数过多、过频。在疗效不好或怀疑

       过量时,应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儿童用药原则

       儿童因治疗需要而使用药物时,应考虑其生理特点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应用于人体后,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机体,到最后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吸收(即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分布(即药物随血液转运至全身的组织细胞内)、代谢(即经机体的特殊反应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改变)和排泄(即药物排出体外)几个步骤,在这些过程中儿童都或多或少的与成年人不同,因此,儿童用药有其特殊性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诊断的明确性 治疗之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只有明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保证药物选择的准确性,这是合理治疗的前提。

        药物的有效性 当诊断明确后,应选择针对病因或改善主要症状、阻滞主要致病损害过程的有效药物,并计算出用药剂量、选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和疗程,确保达到最佳治疗

效果。

       药物的安全性小儿用药除了要求疗效好、见效快外,更重要的还应确保药物的安全性。相对成人而言,小儿用药在这方面要求非常高,应慎重用药。在临床上虽然有很多药物疗效很好,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或者对小儿有特殊的毒副作用,儿科就不能用。

       用药的依从性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小儿很难主动克服用药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异常口感或疼痛等),往往拒绝治疗,强烈反抗,易造成意外伤害和心理创伤,因此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至关重要。对于口服药尽可能选择不同年龄段小儿的剂型。小婴儿多选用颗粒剂、口服液等,还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小儿口味、颜色及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减少用药的次数。对于稍大一点的儿童多做引导工作,尽可能让其主动接受治疗,达到提高依从性的目的。

       药量和疗程的科学性 用药剂量是在科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的,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随意加量或减少。用药疗程的长短主要是根据药物本身的特点、疾病的轻重缓急情况综合考虑的结果。若剂量小、疗程短则达不到预期疗效,易复发;若剂量大、疗程过长,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不良反应和生理功能的损害。所以用药的剂量、用法和疗程必须依照科学规律。

用药的简便性 因为孩子用药的

       依从性差,很多药物又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来说用药的种类不宜太多,在选择针对病因和主要症状用药的同时,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不影响生长发育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这是儿科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有很多药在成人用得很好,但在儿童不能使用。

       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药品说明书注明的用法(量)是基于绝大多数人群的安全有效性指定的,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同一个药品在不同的个体使用时,吸收率或生物利用度是不同的,所以,医生应根据个体差异推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给药方式有讲究

       好的给药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用药依从性,减少服药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家长在给孩子选购药物时,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病情选用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途径。给药的种类及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患儿的食欲与休息。

       口服法 口服给药经济方便,且可减少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因此除新生儿外能口服时尽量口服给药,对较大患儿应鼓励其自己吃药。对婴儿及不会吞服药片、胶囊的小儿,可以选用水剂、冲剂、滴剂或干糖浆制剂,或临时将药片压碎加水溶化后再喂服(注意有些肠溶片及缓释制剂不可用此法)。有特殊味道的药物不可和食物放在一起喂。年龄较大的小儿服药时,家长应进行监督,不应将药发给患儿本人自行掌握,以免发生误服或隐瞒不服等情况。

       注射法 注射给药时一般药物起作用比口服快,重症、急症或有呕吐者多用此法;有些药物不能口服,或为增加疗效,亦需用注射法。注射法对小儿精神刺激较大,可造成一定的局部损伤,静脉注射较易出现反应,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注射用药。

       灌肠法 用此法药物吸收不稳定,小婴儿又难以保留药液,故一般较少使用。

       吸入法 对于一些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喉炎、肺炎等,可以用此法使药物应用于需要的部位。

       局部表面给药法 如滴眼、滴鼻、滴耳、敷伤口、涂擦于皮肤等,主要是利用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给小儿使用外用药时须注意避免患儿用手抹入眼中或吃入口内,并注意适应证、用法等问题,不能因为是外用药而粗心大意。

       其他

       舌下含服、含漱等给药方法只用于能合作的较大患儿。对昏迷患儿必须用口服的药物时,可用鼻饲法注入。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特别关注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儿童用药后,提倡家长记录儿童用药情况。由于儿童常常无法清楚表述自己的感受,如果家长疏忽观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而不及时处理,可能会给孩子健康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由于药品种类很多、疾病不同、个人遗传特质不同,药物不良反应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家长不易明确判断,在用药期间,家长应该注意观察、记录一些异常情况,一旦怀疑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应该第一时间带患儿和使用的药品(包装盒等)及时就诊,由医师进一步分析判断、指导处理。

这些药物儿童不可乱用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对小孩感冒发热,确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是12岁以下的儿童要慎用。英国卫生部门经多年调查,确认12岁以下儿童服用过量阿司匹林易患瑞氏综合征。瑞氏综合征开始时发热、惊厥、频繁呕吐,最后昏迷,肝功能受损害,很容易误诊为中毒性脑病或病毒性脑炎。儿童患流感、水痘时,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瑞氏综合征的可能性,比其他情况要高25倍。

维生素A制剂

       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有关,它可以使软骨成熟,退变。维生素A不足时,可减慢骺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会无故缺乏维生素A,故随意给孩子服用维生素A是错误的,维生素A服多了,可影响骨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骨只长粗而不长长,使孩子长不高。

氨加黄敏胶囊

       速效感冒胶囊,因其疗效快,服用方便而被人们普遍选用。但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的解毒功能也不够健全,在感冒发热时服用氨加黄敏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故婴幼儿感冒时忌服氨加黄敏胶囊。

补药

       有些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中药滋补,如服用人参、人参蜂王浆、冬虫夏草、北芪精等,以为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些补药可能正把孩子推向病态:男孩口唇边汗毛变粗、变长,阴茎变粗,易勃起;女孩乳房在八九岁就开始增大,且有阴蒂增大等现象——这些由滥用补品而制造出来的性早熟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可见,滥用补药后果不堪设想,家长切不可弄巧成拙。

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无确切的效果。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不良后果,所以不能滥用。

某些抗菌药

       新生儿的肝酶系统相对不足,同时肾排泄能力又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如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磺胺药,主要自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呋喃类药等均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去甲金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可与新形成骨和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螫合,从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着及牙釉发育不全(黄褐牙),易发生龋齿,故对新生儿或8岁以下儿童禁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阿米卡星)对儿童的肾和听神经有严重损害,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对这些药排泄越慢。因此,常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部分小儿造成永久听力下降和听力丧失。

       氟喹诺酮类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曾致少数病例出现严重关节痛和炎症,因此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

       氯霉素类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时更甚,对儿童不宜使用。

(摘编自《家庭安全用药一本通(第2版)》 王炳彦、董海原编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AI+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 加强药物警戒 保障药品安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