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药品“谣斯卡”
时间:2019-01-05 08:24: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食品药品谣言由来已久,时时翻新;辟谣工作针锋相对,见招拆招。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中心利用专属食品药品谣言库常年收集谣言、监测谣言,定期推出辟谣信息。可喜的是,2018年食品药品谣言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或者影响力方面,都比前几年有所减少或者减弱,各界辟谣的力度和速度却加强和加快了,这都得益于政府、行业、专家、媒体以及大众的共同努力。
盘点一年来食品药品谣言,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是,“真相只有一个”。继2017年首次推出以后,我们再次推出2018年“谣斯卡”,为大家揭开谣言的面纱。
最照本宣科奖 “儿科用药宝典”
谣言 2018年1月,一份号称转自某儿科医生的“儿科用药宝典”在微信热传,刷爆朋友圈。该“宝典”手写记录,书写工整,针对孩子发烧、咳嗽、头疼等症状列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在流感爆发之际,这份“宝典”被很多家长视为儿童用药指南,甚至被称为“自诊用药标准”。
真相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边逊表示,这个网上热传的“儿科用药宝典”是不是出自儿科医生之手尚未可知,虽然有一定的道理,看似十分贴心,但实则过于公式化,患儿的病情发展千变万化,如果按这种公式化的所谓宝典照方抓药,很可能延误患儿病情,所以指导意义并不强。
最离谱奖 “川贝枇杷膏在美国成‘神药’”
谣言 2018年3月,有不少媒体报道,京都念慈菴的川贝枇杷膏在美国纽约突然走红,称这瓶“神秘的东方液体”在纽约被炒至天价,遭遇美国人疯抢,甚至“突然间,所有人都在谈枇杷膏”。在广大受众纷纷高呼文化自信、深感民族自豪之时,这则新闻被证实是一则真假掺杂的谣言。
真相 此次“川贝枇杷膏事件”源于《华尔街报道》的一篇文章,该文章的主标题采用客观陈述句,表示这种草药补充剂因能止咳而备受纽约人的关注;副标题指出,虽然其有疗效,但专家认为食用有一定风险。然而,中文媒体不仅脱离主标题原意,而且直接忽视副标题进行报道,重点突出中国“神药”走红美国,误导公众。《华尔街报道》原文采用大量篇幅,讨论川贝枇杷膏未经美国FDA批准,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对此,中文媒体并未体现。
最耸人听闻奖 “HPV疫苗致死致残”
谣言 2018年6月,一篇题为《一年内致328人死亡,2千人终身残疾,5万例不良反应!这种HPV疫苗来到了中国,百万女性高价接种……》的文章称,根据美国疫苗不良反应报告系统(VAERS)的数据显示,短短一年时间,HPV疫苗共导致328人死亡,其中266人注射了四价疫苗,5人注射了九价疫苗,834例报告显示疫苗危及生命,2011人因疫苗患上终身残疾。
真相 一组组数据着实让人不寒而栗,实际情况却是偷换概念、歪曲事实,将VAERS收集到的健康损害案例直接等同于疫苗导致的健康损害,误导大众。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在最新的2017版宫颈癌疫苗立场文件中,已经对各国报告的各种宫颈癌疫苗不良事件进行了分析,并且非常明确地确认宫颈癌疫苗的安全性,此前的严重预防接种不良事件都与疫苗没有因果关系。这类谣言就是利用人性弱点和专业信息不对称而大肆传播,造谣是手段,其目的是吸粉并实现商业价值。
最“学术”奖 “欧美禁止6岁以下儿童吃感冒药”
谣言 2018年11月中旬,全球权威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一篇关于欧美禁止6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的报道,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这项研究强调了非处方咳嗽感冒药的无效性,且易导致多种副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禁止6岁及以下幼儿使用。
真相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陈楚雄表示,事实上,BMJ这篇文章也具有不确定性,支持证据较少。FDA和EMA并未禁止6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这只是该文作者的建议。陈楚雄认为,对于感冒药,使用得当能够治病救人,不必讳疾忌医。但儿童用药确实需要慎之又慎,含有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成分的药品,在用量和服用年龄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夸张奖 “‘广谱抗癌药’治愈率达75%”
谣言 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6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首个TRK抑制剂Vitrakvi用于治疗NTRK基因融合的晚期实体瘤患者,随后网传该药是“第一款与肿瘤类型无关的‘广谱抗癌药’”“针对17种肿瘤”“对于肿瘤无法切除,或已经转移的晚期患者有奇效”“治愈率高达75%”。
真相 75%是缓解率,而不是治愈率;所谓的“广谱”也只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癌症人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晓东表示,缓解率和治愈率不是一个概念。缓解一般是指肿瘤病灶消失,或明显缩小,或癌症标志物恢复正常。而治愈不仅是指肿瘤大小等有变化,患者还要能生存5年及以上,且病症不再复发。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沈波表示,媒体宣称此药是“第一款与肿瘤类型无关的‘广谱抗癌药’”,这个说法不准确。如国内已经上市的PD-1抑制剂药物,针对错配修复基因(d-MMR)缺失患者,也是不区分肿瘤类型的。
最荒诞奖 “药品将由保健品代替”
谣言 2018年12月,一条有关“药品将由保健品代替”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消息称,“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提出,在未来两三年之内要下架60%药品,将由保健品和食品代替,并配以“官网”文章截图,宣称全民养生时代已经到来。
真相 经查询相关机构的网站和公开报道,官方均未提出该说法。其实,早在2018年3月份,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对类似谣言进行辟谣,表示“保健品代替药品”是个别自媒体恶意营销行为,要求发布此不实消息的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处理。另外,这一谣言疑点重重,如目前我国只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药品监管局,并无“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再如网传消息中的网页截图有明显的后期制作痕迹,显然是用修图软件粗制滥造的图片。
最偏激奖 “药酒包治百病”
谣言 2018年,“鸿茅药酒”事件带动了公众对药酒的讨论。在热衷养生的人眼中,药酒是一味不错的养生产品,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尤其热爱。部分网民坚持认为,喝药酒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补肾壮阳。
真相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外科医生李清晨表示,无论何种药酒,其主要成分都绕不过酒精,目前医学界认为酒精对健康没有好处。药酒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药物的范畴,不是保健食品。药物是用来治病的,出于保健的目的而服用益处不确切、风险不明的药物,未免有些冒险。杭州市红会医院生殖医学科马健雄医生提出,药酒是将中药材用蒸馏酒浸泡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并非单纯的酒精饮品,具有药品功效。绝大多数药酒用于口服,少数药酒则可外用。
最误导奖 “雾化有害”
谣言 一直以来,关于“雾化对宝宝身体伤害很大”的消息不时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内容包括“国家禁止医院输液,却出现了雾化,雾化比输液更有害……雾化吸入的是什么?看看雾化里面成分一般都有哪些:1.支气管扩张剂2.糖皮质激素……(中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比输液伤害更大,更直接,把小孩推到悬崖边上)”。
真相 雾化治疗是通过雾化器,将适用于雾化治疗的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化颗粒,通过吸入的方式使药物到达呼吸道、肺部,使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上,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雾化治疗是局部用药,全身吸收少,因此全身的不良反应小,而且给药剂量小,安全性高。将有效的治疗手段故意曲解成“有害”,可能会误导很多孩子家长。
最通俗奖 “感冒药随意用”
谣言 网传感冒后可自行使用多种感冒药。
真相 感冒药普遍存在滥用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范国荣介绍,市面上很多感冒药的成分都不是单一的,多是几类药物的复方制剂,重复用药会导致某种成分的剂量超量,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造成损伤。微信公众号“药葫芦娃”提示,感冒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不要因为嫌麻烦而选择自己随意吃药。就诊时要多与医生沟通,弄清楚用药的剂量、时间和方法,告诉医生自己已经服用的药物,以免药物混合使用产生毒副作用。
最多余奖 “止咳糖浆用水送服”
谣言 冬天感冒咳嗽时有发生,止咳糖浆成了许多咳嗽者的首选药。网传,止咳糖浆服用后可以喝大量水送服,不会对药效有影响。
真相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海鑫表示,咳嗽的产生是一种预防机制,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就会产生咳嗽反应,止咳糖浆喝下去之后会在咽喉部分形成一个保护膜,舒缓咽喉部位的刺激,而用水送服会冲掉保护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徐佳佳指出,止咳糖浆经过口服进入胃部被人体吸收,作用于肺部或者气管。止咳糖浆进入胃里以后不要立即饮用大量的水,水会稀释胃液减少止咳糖浆的吸收,也阻断了止咳糖浆的起效过程,延长治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