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犹太人家庭在孩子3岁前的家庭教育理念
时间:2021-02-28 18:46: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三岁似乎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年龄。民间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并不只是一句毫无根据的传说,婴儿出生到三岁,这是他们生理成长、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习惯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简单的说,就是婴儿除了自己天生气质,这时候他们会把近身照顾他们的人的特质内化成自己的特质及规则。
在现代早期家庭教育中有两极分化:1、年轻父母特别重视早期教育,读绘本、练诗词、上各种对知识、能力进行培养的早教班;2、因工作繁忙,送给老人抚养,或者晚上回家陪睡,而老人太强势,在教育观念上又无法进行干预。
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3岁前的婴儿不会对多次重复的练习感到厌烦。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把整个模式原封不动地印在他们幼小的大脑中。这叫着应该实行模式,也是蒙台梭利提出的“吸收性心智”。
婴幼儿学东西并不是在学习你教给他们的某个点,而是把整个模式吸收了,如果这个过程中得到反复强化,他就会把这个环节的顺序、语气、时间等等全部内化,在秩序感敏感期时,这些非常熟悉的模式会成为他寻找安全感的内在程序。
既然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如此重要,犹太人在这一方面又是怎样做的呢?
感官训练,用肢体与世界交流
感官训练,在国内也叫“感统训练”,即感觉统合训练。幼儿学习的特质是吸收性心智,也就是说他吸收的是他同时能感受到的整个模式。此时的孩童还没有思维,他就是用视、听、嗅、触觉等多种感觉来了解这个世界的作为父母,训练就应该从训练他的五感、刺激他的大脑发育开始。
五感就是他们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在多种感觉受到刺激、支配训练时,大脑的各个部分都在积极活动。大脑会把收集到的各种讯息调整、归纳、整合…这就是“统合”训练。
首先是让孩子翻身、独坐、坐位重心转移、爬行、运动、游戏……整个环节游戏充斥其中,因为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摔摔打打中感知空间的不同;他们也在爬高上底时感受不同的空间;他们还在扔东西的时候认识空间的差异——这就是他们的空间敏感期。
然后孩子们开始对微小事物感兴趣,先是发现一些纸屑或者小虫子;逐渐的他们会看到头发丝、小颗粒。他们不仅是看看,还会去抓,先是几个手指或者握拳抓,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细动作发育还没有那么好;多抓、摸几天后,他趴在地上就能用三个手指捏;逐渐发展到拇食指的二指捏,这是人类发育的一大进步。从动物到人需要上万年,从宝宝的生疏到熟练只需要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三指捏是使用筷子、勺子、剪刀、握笔的前奏,通常是在7——9个月开始发生,然后用后面的时间来熟练。
带孩子在户外爬行是最好的练习,这是和在家爬行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大自然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户外的宽广、环境多变、粗糙的地面和石头这是家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条件。他们是手膝跪位,当他们看到台阶时,会用手去试探前方的深度,这是感知空间,然后双脚再去配合爬行到想去的地方。同时眼睛也会看到了差异,但是他们的经验实在太少了,自己不敢判断,所以均要用手去触摸,因为手的发育、敏感性会优于双腿;这时候也是手眼协调开始收集信息的时候。尝试几次以后就会爬着上下楼梯并乐此不彼。
这种重复对他们来说是不会厌倦的,他们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记忆整个场景,并试图将此场景模式刻录在大脑中。有些宝宝第二天去的时候就会去寻找第一天的记忆,从开始到结束,你会发现路线是一样的。这整个的爬行过程就是“吸收性心智”的吸收过程。
这个过程中空间敏感期、手的感知觉、手膝爬行(包括脚的力量练习)、手眼协调的前期(粗大运动的发育)、精细动作的发育(因为爬行中会碰到石子类,他们感受到了会捡开)。这个阶段同时还是中脑发育期,如果没有爬行,中脑没有发育成熟就会直接进入了大脑皮质发育,这样就会影响语言的发育。所以爬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整个过程就是在用肢体去探索世界的开端,要鼓励而不是阻止。
包括后期他们的生活自理、破坏和整理自己的空间,都需要家长及时的发现和引导,并不是拿着手机陪伴就完事了。
让孩子爬着去与世界交流,爬着去寻找他们的语言,把希望的钥匙交给他们自己。
握紧孩子的手,不要让困难把孩子吓倒
犹太人非常重视在儿童时期,在孩子的行为中塑造他们的个性。
犹太女革命家奥加尔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应用知识;光有意志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付诸行动。”
强者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培养自信心十足的强者绝无捷径可走,需要做父母的要有教育家一样的头脑,才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未必是琴棋书画,而是父母的素质,能全面地思考教育。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处处宽容孩子,总是在为他们的错误行为寻找借口。让孩子的天性在快乐中成长,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他们的快乐不应该建立在给别人带来麻烦、给环境带来伤害上。规则——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要建立起来的,从小内化在心,其实没有那么难。
规范孩子基本行为的过程,也是在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的过程。
犹太民族无数次在困难和苦难中站起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们对于苦难教育非常推崇。不仅仅是他们,德国人、日本人都是苦难教育的倡导者。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那么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在这里,此时还应该加上“直到成人”。
苦难教育、挫折教育,今天的家长都应该重视起来。教育不是从某一天开始、也不是从跨入学校的某一刻开始,而是无处不在。
看到新闻报道,青少年自杀率之高,自杀原因多种多样,成年人无法理解。因为那些原因在这个世界真的不值一提,可是孩子们没有经历过,在他的世界里,这个事就是最大。你告诉他:“一点点挫折你都受不了,以后你还能干什么?”但是在他小的时候,你却从未给过他挫折,同时还在盲目的表扬“宝贝,你真棒!”在孩子的心里,突然出现的挫折等于全面的否定自己。
强大的意志力是在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懒惰、脆弱、娇气、依赖性强、不思进取……改变的方式是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的问题,千万不要等到青春期不可收拾了才来重视,那时候只能无能为力。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才会主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坚持达到成功。坚强的意志力是人行为的持久动力,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有了它,孩子才有去面对未来的、复杂的世界给予挑衅的基石。
教育孩子父母要有自己的主见
犹太教育家弥赛亚说:“一个母亲的影响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用最长远的眼光面对今天的现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天使,每一位父母也都是不同的生命,没有一模一样的家庭,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孩子面对的最人性化的教育,不要要求老师。
在家庭中,犹太人认为:男人是人类的头脑,女人是人类的心灵;男人是力量的象征,而女人是文雅、美好和快乐的象征。因为孩子感情的开发是母亲去完成的。母爱是人类看得见的神灵,她的影响是永远和普遍的。
从孩子出生,母亲就开始担任起导师和启蒙者的角色。教育和养育是分开的,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千万不要用“没有时间”这样的托词,因为这个问题是全世界父母都面临的问题。根据自己家庭的环境、经济、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尽力做好。
父母的不言而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要攀比,没有经济允许就不上补习班和兴趣班,并不是只有上兴趣班才是培养孩子。你可以看看周围那么多孩子学习英文,但是有几个孩子的英语赢在起跑线上?是父母能用英文陪伴、坚持英文阅读,让英文成为习惯的孩子。
犹太人认为“千万不要说没有时间陪伴,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身为父母,这是你的责任,你们没有理由逃避。
正确的教育不是用金钱和时间堆积的,唯有以父母用心给予、孩子深切理解,才是正确的。
三岁前可以打孩子的手,告诉他们规则,让他们养成习惯,三岁后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告诉他们——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管教的爱、成长中的爱……握紧他们的手,才能在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强化,让闪光点真正内化成优点。
我们要知道也要接受,我们教育的都是普通孩子,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天才教育,一切成功的案例只能借鉴,然后变成适合自己的,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孩子是不一样的天使,父母也是不一样的生命。
教育孩子不是一种潮流、也不是追赶时髦。教育孩子是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尊重孩子,有自己不变的坚定的教育原则,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犹太教育家弥赛亚认为:父母充满信心的态度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需要。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