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文明博物馆藏砖之美,四川博物馆藏砖珍品欣赏下
时间:2020-01-20 23:28:4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抽象高媒神、伏羲、女娲阴刻画像砖
汉代
此汉代竖立式灰陶画像砖为湿坯刻划,属极为罕见之孤品。以阴线刻划出画面边框及三层图像。上层为车马出行与近景四阿式建筑,主人与驭仙乘于駋车,侍者与马同随车后。中层为四阿式建筑,其下二虎嬉戏,或二虎、虎龙、虎猪相斗之象。下层为阴阳交媾图像,中间为高媒神,两侧为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此二神被誉为人祖。此种伏羲女娲的表现方式仅见于此。右侧三鱼游离,此鱼具沟通玄界之功用。 砖背左侧为高媒,右侧为伏羲女娲。 此刻划砖线条轻松自如,率意奔放,画工突发奇想,随心随性随意为之,刻划出如此率真童趣之画面。可见其绘画者灵感迸发、打破传统,产生如此艺术佳作。砖的正背面高媒、伏羲、女娲首。刻画构图竟是一正两3/4侧脸。可见古人联想造物之奇妙。此类创作方式与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立体派遥相呼应。他们在不同国度,穿梭二千年岁月时空,或许在一种相同的情感体验下或许是一种相同的保有童真的追求创新的冲动下,才创作了如此风格接近的作品。
汉月神画像砖
汉代
“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 长方形画像砖,主要图案为月神图。画像砖主体为人首鸟身,体腹为圆月状,内有桂树、蟾蜍,桂树蟾蜍是月神的象征。
西王母日月神、厅堂对唔、斗牛画像砖
汉代
此砖,外框饰菱形回字纹,主体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日神月神侍西王母,西王母头戴“方胜”(头冠),居中坐于鱼座上,右侧立(鸟首身正中一金乌)张翅伸足的金乌(代表太阳)、左侧立(人首身正中一蟾蜍)微张翅浅伸足的月神(代表月亮)。西王母居中与日月同辉。第二层为厅堂对唔,两人在厅堂相向对唔,伴有禽鸟居中舞蹈,犬居于室外廊下守护欲入。第三层为斗牛图。三层画面或体现了汉人的生命价值观,渐次为一层:兽。二层:人。三层:仙,即最高层当与日月王母同辉。 王母:在汉代的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一直是一位至高无上的神仙世界的首领,她住在昆仑山上,掌控着不死之药,身边聚集了专门制造长生不老仙药的玉兔、蟾蜍以及采集原料或传播仙药的青鸟、九尾狐等等。
方相按剑,骑射,苍龙纹画像柱
汉代
上古传说中驱逐疫鬼和山川精怪的神灵。《周官》有“方相氏”,夏官之属,由武夫充任,职掌驱除疫鬼和山川精怪。古代民间多以人扮演或以竹纸扎制“方相”,用于某种场合的驱疫避邪,为上古方相氏之遗制。
汉代组合陶灯
汉代
此器物共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仙人骑凤,双人正面向外骑于凤鸟左右二翼;中部为仙人双手扶龙角骑于龙颈,龙头几乎与仙人上身同大,可见龙之硕大;底座为三个仙人扶灯而坐。
凤阙、拥盾门吏、王母饲凤,山林奔兽画像砖
汉代
此砖,四周饰斜绳纹。画面主体分为六个部分,顶部分两个部分:两侧为单阙,阙顶栖凤。双阙之间为拥盾门吏。其金泽线条清晰可见。吏阙三图下为横向王母饲凤图。此图之下几乎占据砖的三分之二画面为一组三幅竖向画面。两侧为纵向王母饲凤,中间为山林奔兽。 凤鸟吐珠,人食之千年不死,图中西王母正接凤鸟所吐之珠,可知图案有长寿之意。画面夸大美化凤鸟的长尾,与缩小的远山形成远近的层次,表现了汉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丰富浪漫的想象力。
釉陶走兽纹尊
汉代
一般认为汉代陶尊脱胎于博山炉,与博山炉的形制不同。二者区别在于博山炉有底座无足,而陶尊底部为三足。釉陶尊周身上的图案与画像砖上的山林走兽图案相似,皆为山林中走兽奔跑。陶尊盖一般为连峰状。
二龙穿行、铺首、执盾小吏画像砖
汉代
此砖,上下饰菱形圆点纹,菱形圆点纹内为连续双龙穿行图案,再内分为三部分,两侧为双龙穿行图案、中间构图为铺首居中双阙下捧盾小吏居于铺首二侧。
驯虎、扶桑树、动物纹空心砖
汉代
此砖为长方形空心大砖,外框饰菱形纹,画面主体左侧为驯虎,空中为朱雀,驯虎右侧为扶桑树及白马,最右侧为双鹤纹。采用阴刻技法。在汉代画像砖中,朱雀、扶桑、白虎、白马皆为祥瑞之物经常成组出现。 汉族神话中的灵地之一,传说在东方的大海上,扶桑树是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太阳女神羲和大神为她的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从此处驾车升起。也说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连通大门,只是后羿站在上面射日,将其踩断,人神冥三界才难以联络的。
鹿头空心砖
汉代
方形空心砖,外框饰菱形纹,画面主体为鹿头浮雕图案,鹿头下方为禽鸟纹,鹿头中间有甘露纹为装饰。在汉代高浮雕的制法非常少见,此砖的其他纹饰图案与汉代相似。
铺首衔环柏树纹、二龙穿行、牛虎斗、亭长画像砖
汉代
此砖外饰斜绳纹,内饰二龙穿行图案。主要图案以方形圆点纹分隔,共分为六层,从上至下第一层为勾连云纹纹和乳钉纹,第二层为牛虎斗图案,第三层为辅首衔环柏树纹,第四层为方形乳钉纹,第五层为并列五亭长图案,第六层为菱形乳钉纹。
豕虎相争画像砖
汉代
此砖,外框饰斜绳纹,图案分为三层,上下层为藤状花纹贯通,藤枝间饰有乳钉纹及甘露纹。中间图案为3组半豕虎相向相争,中间有树分开。“豕”是大猪,有野猪称豕,家养称为猪之说。 各种灵兽瑞草在古人的心中或具有祥瑞之意,寄托着人们镇守自然疆域、保护人类安泰的期望。砖画中灵兽瑞草画面均呈现祥和、温润的情趣,体现一种相互之间的共生依存的关系。
汉代陶熊俑、汉代陶虎镇一组
汉代
镇是汉代常见之物,主要用以镇席,亦有镇定之功用,此虎镇皆张嘴坐卧状。 熊俑,嘴微张,眼微闭,似双手托首坐卧状,憨态可掬。熊题材在汉代画像砖中较为常见,如熊舞等砖画。
树木纹空心走兽砖
汉代
此砖周边饰斜绳纹,内饰波浪纹以直绳纹与主要画面相隔。主要画面是用小印模捺印柏树图案。柏树是汉代人崇拜的植物,它四季常青,有驱鬼辟邪之意。是永恒的象征。《风俗通义》云:“墓上数柏,路头石虎……魍象畏虎与柏。”
神狐守门、骑行狩猎、乳钉纹画像砖
汉代
此砖外框饰斜绳纹,画面主体由左图右侧分别为神狐守门和骑行狩猎图,右侧中部乳钉纹周围山林骑射纹构图。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图中守门神狐腿足修长纤细之极。
山林猛兽、骑行狩猎画像砖
汉代
此砖为长方形空心砖(残一角),外围边饰斜绳纹,主要纹饰以直绳纹为界,分外、中、内三区,外区为骑行狩猎图,表现骑马猎鹿的场景;中区为山林猛兽图,山林中有野猪、猛虎、野牛、鹿、狼等;内区由几何纹组成。图案纹饰灵活多变,主图与辅图巧妙互换。
第三单元宋金雅趣
宋代是个人文气息浓厚的时代,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统一全国。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怕重蹈前朝的覆辙,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武将势力,从而英雄罕见,“重文轻武”,导致文人的地位极大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社会的繁荣,品味高雅的家庭生活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在墓砖装饰图像中,不再关注宇宙和社会,充满世俗现实的色彩成为最主要内容。维系这种理想家庭生活的人性化和生活气息,儒家伦理孝道得到张扬,二十四孝图成为宋金时期墓室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
“千万”字狐仙人物画像砖
汉代
方形,最外框印有网格文,画面中间偏上方印有“千万”二字,周围印有仙人仙狐图案。“千万”代表千秋万岁。 东汉时期,随着墓室结构的变化,墓室的建筑材料也从空心砖变成实心画像砖。空心砖墓式微,画像砖墓开始出现并流行,其中四川地区是东汉画像砖流行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以及周边地区,时间多为东汉后期。画像砖除了河南和四川两省发现外,其他地区汉墓也发现了少量画像砖。东汉画像砖艺术发展到巅峰,所用的技法呈多样化,或模印、或彩绘、或雕刻。
错版龙纹画像砖
汉代
一块十分罕见的错版砖画,上面两行是正确的龙纹印模,之后两行出现错误与前面两行龙纹重叠,遂工匠用模印形成X的图案以示作废抑或试用模板。 拍印法:西汉时期的空心画像砖大多使用拍印法制作。其制作工艺大体有五道工序。第一步是作模板。模工匠先在事先备好的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用墨线勾画出所需图像的轮廓线,然后用雕刀刻成阴线或凹入雕的画像模板。第二步是脱空心砖坯,并将其阴晾至半干。第三步是手持模板,在半干的空心砖坯上拍印或按印出图像。同一个砖面上往往用多种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模板拍印出复杂的图像组合。第四步,待印好图像的砖坯完全阴干后,入窑烧成砖。第五步,是给烧好的画像砖施彩设色。
妇人倚门图彩绘砖雕
宋代
砖雕中一身着绛红色外衣、内衬灰色拖地长裙的妇人叉手站在门前。背后两扇黑漆大门,满布鎏金门钉,铺首门环被刻画成层叠的花卉状,层次感很强,大门四角的铜包角也清晰刻画。 砖雕和壁画的结合完美和谐,以高浮雕刻画出人物及家具轮廓,再施以彩绘,使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人物侍饮砖雕
宋代
画面中一老者头戴官帽,长须,身着长袍,拱手危坐,总角侍童侧身恭立,左侧茶几上摆放茶盏与茶托,显示主人正欲饮茶的状态。
持荷人物砖雕
宋代
凸雕男女二人,其中男者持荷为伞为女性遮阳避雨。“持荷”是宋金时期七夕的习俗之一。南宋赵师侠《鹊桥仙•丁巳七夕》中吟道:“摩呵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花瓜应节,蛛丝卜巧,望月穿针楼外。不知谁见女牛忙,谩多少、人间欢会”。
灰陶彩绘碓米砖雕
宋代
彩绘浮雕。画面中左侧中的两人踏碓杆舂米,右侧两人正在用簸箕等器物收米。
人物持金吾砖雕
金代
长方形砖,浮雕金吾御史,砖中有裂纹。画面中仪仗人物高大挺拔,神态威严,身着长袍,腰缠玉带,双手相交于右侧,执持金瓜,听候差遣。
彩绘妇人抱童砖雕
金元
砖雕妇人盘发,细眉凤眼,塌鼻红唇。身着红色深衣捶及裙腿,双臂相交怀抱幼童。
彩绘妇人持壶砖雕
金元
砖雕妇人脸型圆润,五官清秀,身着白色深衣,胸前微敞露有红色内衣,右手执壶于胸前。砖雕巧妙地将黑色、褐色、绿色、红色这四种色彩集中运用于几处重点部位,如头发、执壶、内衣、衣缘。
抚琴图砖雕
宋代
壶门内起凸雕一位身着华服妇人居中端坐,腿前平放一把古琴,双手似作抚琴状。妇人左右侍童,一童侍侧,一童侧身半出屏风。二童表情试专注谛听,脸颊微抬,嘴角露出淡淡的笑容,似乎听琴入迷。
妇人弈棋图砖雕
宋代
壶门内两位面庞圆润饱满、身着华丽外衣的贵妇盘坐在矮榻上对弈,右边的妇人右手落子,左边的妇人观望冥思。画面上部的浮雕花卉弥补了空间的不足,拉大了景深。
妇人赏画图砖雕
宋代
壶门左侧,一位侍仆双手将一幅卷轴画徐徐展开,画面中心的贵妇手指画卷,似乎正为对旁边一人窃语。
教子读书图砖雕
宋代
壶门右侧一小孩子低头读书,左侧一妇人左手搂幼子,右手上指,似乎在给孩子讲解。画面右下角的小猫,似也在昂首聆听。
腰鼓伎人砖雕
宋代
浮雕伎乐人。砖雕伎乐者戴花脚幞头,头顶插满花叶,着宽袖长袍,系腰带,侧身弯腰,击鼓欢庆。 伎乐是伴随着杂剧的,宋杂剧是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剧的早期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有时也会演一段杂扮,诙谐有趣。
吹觱篥人物砖雕
宋代
觱篥,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本出西域龟兹,后传入内地,为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乐的重要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