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德国北方沿海,为何不如南方内陆富裕?
时间:2020-01-21 01:52: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个沿海城市是否发达,取决于很多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城市在沿海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德国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国家,但德国北方沿海地区却逐渐衰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就从文章中来探秘一下。
一、汉萨同盟
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是德意志地区沿海城市兴旺发达的顶峰。面对四分五裂的政治态势,神圣罗马帝国的众多沿海城市联合起来,组成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联盟—汉萨同盟。汉萨同盟商人的活动,在14世纪至15世纪达到了巅峰,参与汉萨同盟的城市很快就能从商业活动中获得巨大的红利,这极大地提升的同盟对于商业自由城市的吸引力。
由于在和汉萨同盟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西欧和北欧的众多国家和汉萨同盟建立了稳定的商业关系。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经济模式以庄园制为主,汉萨同盟先进的商业运营模式给这些国家带来财富的曙光,原本产品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的众多西欧、北欧国家的庄园,在和汉萨同盟进行合作之后,得到了稳定的外销渠道,汉萨同盟不仅能够在经济上获得地区的主导权,其享有的权利也延伸到其他领域,根据史料记载,甚至一度可以左右丹麦国王的人选,这使得汉萨同盟在政治上急剧膨胀。
然而自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靠近大西洋的英国,法国和荷兰异军突起,先后替代了作为老牌殖民帝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欧洲殖民体系。作为波罗的海地区城市联盟的汉萨同盟也难逃一劫,英国和荷兰商人凭借自己新兴的有利地位与汉萨同盟开展十分激烈的竞争,英国和荷兰甚至能够绕过汉萨同盟,与俄罗斯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让汉萨同盟的“后院”直接“起火”。
由于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逐步建立起一条体系完整的呢绒制造产业,这使得完全以商业为主的汉萨同盟地区遭到严重的打击。汉萨同盟在尼德兰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遭遇,荷兰独立之后,直接公开鼓励海盗袭击汉萨同盟的商船,同时大力兴建自己的安特卫普港。借助自身的优良港口条件,以及强大的造船业技术,荷兰成为 “海上马车夫”,而汉萨同盟则日渐衰落,完全不复往昔的繁荣和昌盛,这也为日后德国北部衰落埋下了伏笔。
二、内陆强国
纵观德国的工业和资源分布,我们会发现德国的工业大多布局于中南部内陆。在北部沿海却十分的稀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的工业产值就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8%左右。从事工业的人数约占德国整个国家就业人数的一半左右。
影响工业发展的另一要素是资源,德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鲁尔工业区。不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煤炭资源都是维系生产的重要能源。
德国工业分布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其内陆性,及工业基础主要分布在内地。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晚,工业化起步要明显的晚于其它西欧国家,当历史上德国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之时,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早已经发展起来。这样的情况下,工业不一定要布局于沿海地区。只要哪里有发展基础,哪里就可以发展,相对来说,内陆的工业基础要好于沿海。
德国在出口领域,一直是一个侧重于资源重工业为主的内陆强国,和英国、荷兰等传统以海上贸易为主的经济强国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在资源输出和经济输出的主要立足点是基于鲁尔工业区,主要的输出线路是环绕鲁尔工业区的运河。德国主要外贸输出手段并不依赖于海港,这也是德国北部沿海为什么落后于中南部内地的原因。
三、依靠铁路和运河的交通模式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除历史条件之外,德国北部的交通条件也是阻碍其成为发达地区的原因。依赖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凭借铁路网的不断铺设,德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在交通层面上就明显的胜于德国北部一筹,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等地区的铁路网密度要明显的高于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和奥尔登堡等地区。凭借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铁路,德国有效地实现与重要邻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而德国在北部地区的陆地邻国较少,在缺少经济交流中日渐闲置。
实际上德国还有一点和一些凭借海运发家的欧洲国家不同,那就是德国的内河航运还是非常发达的,以一组数据说明,目前德国的内河年货运量都能够不少于两亿吨,这个数字已经占到了德国货运总量的1/4。相对于发达的中南部内河航运,北部的内河航运基础和其运量就相对少的可怜,德国北部最主要的航运通道是基尔运河,这条运河沟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
这就使得交通条件的差异也造成了德国北部相对的落后。
总而言之,诸多因素使得德国北部除个别港口之外,其经济情况要明显差于以高原山地为主的中南部地区,传统港口的衰落是德国无法阻挡的趋势。
更多德国地图文章,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地图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