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衣上街被曝光?穿衣自由才是真正的文明

时间:2020-01-22 23:39: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睡衣上街被曝光?穿衣自由才是真正的文明

「强制规则的使用,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说起“衣服”,我们有时很难把它和“自由”联系在一起

但经历了“女性穿衣不自由”之后,文明又成为了限制人们穿衣自由的理由之一。

不久前,宿州市城市管理局在官方公众号上以“曝光不文明行为,提高市民素养”为题,曝光一批穿睡衣出行的市民。

从网上流出的推文截图可以看出,图片当中被曝光的市民尽管身着全套睡衣出门,并被城管局配上了部分身份信息。

▲ 宿州市城管删除的推文截图

这一举动引发了舆论的不满,在压力之下宿州市城市管理局删除了文章并且发布道歉声明。

对于这件事,网友的心情有些复杂:既觉得生气,又有点觉得好笑。

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穿着干干净净的睡衣上街,在宿州市城市管理局的眼中,竟然成为了不文明的行为。

倘若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以后是不是还会有发型文明规定”出台呢?

对于穿衣这件小事来说,真的有文明与否、对错之分吗?

根据宿州市城管局所言,这次的不文明行为曝光,是基于市文明办出台的《宿州文明二十条》。此文件将穿睡衣上街与乱丢杂物、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等行为共同列为了不文明行为。

可以看出,无论是宿州市城管局还是文明办,其出台不文明行为准则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因为诸如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等行为,的确对于公共利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甚至于损害了他人的身心健康

但很显然,着装在很大程度上与以上行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所能够理解穿睡衣上街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最多止于不美观而已。而一个人外表美不美、好不好看都要和文明挂钩,显然让很多网友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世界上真的存在“衣服文明”这一说法吗?

答案是:衣服文明真的曾经存在过。

从夏商到春秋,中国的冠服制度逐渐完善,并且作为区分贵贱和等级的手段,逐渐进入到了礼制当中。因此,从“文明”的开端,中国人的衣服就不仅仅只是蔽体的东西,而是承载了太多附加的意义。

除此之外,在很多宗教当中,服装也有着特殊的含义与意义,无论是在泰国还是中东,进入宗教场所都需要注意自身的服装,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 古代冠服制度的等级差异

可以看出,将意义、风气、价值赋予衣服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因此,尽管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会设定许多关于服饰的规定。譬如,在出席宴会、接待客户的时候,我们会被要求身着正装和礼服,以表示对于他人的尊敬;在丧葬场合,穿着艳丽的服装会被视为不尊重死者等等。

这些都是在特定场景、特定事件当中对于服装的要求,但现如今,对于日常穿衣,我们一直努力让衣服只成为衣服,消除衣服对于个人的限制。

如果说百年、千年前,衣服的发明就是为了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剥离服装的管理意义与风气意义,本身就是中国社会文明的象征。

因此,此次宿州市城管再次把服装和文明挂钩的意义,不仅仅是规定了穿着要求这么简单。其背后是将服装形制与文明挂钩,以此来约束人们的日常生活,最终达到生活规则化、制度化的目的

而这样一种对于日常生活越界的管控,会让人们陷入被规则支配的恐惧。

相较于这次的城管管穿衣,曾经各地相继出台的“酒席禁令”引发的社会讨论与争议更加凸显。

2015年,四川通江出台一则名为《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和群众操办酒席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只有婚、丧、寿三类酒席可办;只有70周岁及以上老人可办寿酒;升学满月等一律不办;要办酒席须提前申请等规定。

之所以政府会出台此类干涉私人行为的规定,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大办宴席、奢靡浪费风气的矫正。我们也不能否认官方好的出发点,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使用公权力强制约束个人行为、引导社会风气的手段,真的适用于衣食住行的领域吗?

▲ 2015年四川通江出台操办酒席管理规定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许多生活行为都是受到严格的控制的,例如去外地工作,需要开具介绍信等等,与其说这是这是一种主观的政策意识,倒不如说是经济欠发展时代,计划经济思维的延伸

当社会的资源不足以承担我们随便穿衣、随便吃饭,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时候,如何让有限的那一点点物资惠及更多的人,就成为了政策实行的一个目标。

但现在,情况完全改变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精神正在逐渐由经济领域转入到生活领域。2013年,上海自贸区首次尝试“负面清单制度”,只要不在负面清单中的行业,外资都可以进行投资。这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市场体现,也有利于给市场提供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

而对于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思想尽管已经提出,但很可惜的是,有的时候公权力的思维方式并不总能够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地方,不敢将手里的权力稍稍松开,成为了很多公权力入侵私人领域的原因。

正如光明网所言:睡衣上街被曝光,既有行政权力的越界之嫌,也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

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需要依靠公权力来分配物资的时代,当穿衣、吃饭、出行已经不再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难题的时候, 怎么穿、怎么吃、怎么走也就不应该成为公权力思考的问题。

办宴席要申报穿睡衣被曝光,这些管控远远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政府工作指导思想。而这个近几年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思想一旦被打破,最后带来的将是对于人民生活无尽的叨扰,和又一次生活被训诫的恐慌。

网上流传过一段关于规则和道德的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谈道德,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谈道德而不讲规则,道德最终会全面崩溃。

对于这样的论断,知著君认为尽管在99%的情况下,它是正确的,但是规则之下依然要给道德留一些余地。

因为社会治理,并不是每件事都值得出台“你应该怎么做”的训诫,很多时候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更应该交由群众内部解决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08年夏天轰轰烈烈的“限塑行动”,乍一看这似乎又是一个公权力约束个人行为的例子,但当我们仔细阅读相关规定的时候会发现,在普通个人以及消费者层面,限塑令留有了很大的缓冲空间,或者说给予了个人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其中最明显一点就是,对于生产者政策明确要求禁止生产过薄的塑料袋,但是依然开放合规塑料袋的个人使用。

▲ 限塑令的实施效果

其实,很多时候,风气的引导并不是只有强制这一种选择的,尤其像穿睡衣上街这种本质上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小事,采取规则和制度去进行规范,很显然忽视了社会道德自身所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而当像豪华酒席、高额礼金这样伤害到个人的风气出现时,公权力应该做的也只是在社会自我调节的基础之上,对于适度消费、礼轻情意重等行为进行鼓励

很庆幸的是,现如今尽管有宿州、通江这样跨越边界,随意使用公权力的情况,但在更多时候,政府都表现出了对于个人行为的尊重

在最近爆发的冠状病毒疫情中,公权力始终没有强制限制出行等行为,仅仅只是通过专家、媒体,来呼吁外地朋友减少前往武汉的行程,同时也呼吁武汉居民无必要减少外出。有的网友疑惑,明明“封城”可以很好地控制住疫情的输出,为什么还不实行。知著君认为,这其实就是公权力对于规则使用变得逐渐谨慎的证明。

在社会治理上,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强制性的规则所带来的“一刀切式”的伤害。而作为拥有管理责任与义务的公权力,明确权力的边界,相信社会自净的力量,才能避免因曝光睡衣,而被群嘲。

一个文明的社会

永远不是诞生于文明的框架之中

而是其中的人民和管理者

懂得如何把握自身行为的边界

[1]市民文明行为地方立法标准研究.何跃加

[2]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 周安平

[3]知乎用户评论

上一篇: 深圳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已达痊愈标准...

下一篇: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内“野味”店铺菜单热传,...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