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国民党山东抗战史:两虎相争内讧不断,整个山东成为我军天下
时间:2020-02-04 17:57: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抗战初期,山东一片混乱。韩复榘拥有三个军,五个师又一个旅的兵力。他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大江口阻击战等一系列战斗。
在得不到中央军支援后,韩复榘开始放水,几乎是不战而退,主动放弃了黄河泰山的天险,几日之内便弃守了原本预计可守数周的黄河防线。1938年1月24日,在武昌市,他被蒋介石下令肃清。
1938年1月23日,原青岛市长,奉系海军的沈鸿烈主政山东。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调驻西安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驻扎在青岛的东北海军失去了依归,供给都成了问题。在沈鸿烈焦虑不安的时候,张学良将其引荐给国民政府。蒋允许沈的东北海军全部开驻青岛,任命沈为青岛市市长,以青岛税收直接拨充海军军饷。
西安事变发生后,沈鸿烈的表现很老道,张学良、蒋介石都不得罪。他先致电南京政府,敦促他们妥善解决事变,积极营救蒋介石,接着又致电张学良:“鸿烈受张氏知遇,已届两世,感恩图报,时系吾衷,平日言行,无不出自忠诚。顷读通电,惊悉西京兵谏,骊宫幽蒋,殊失将道。在此内忧外患日急,千钧一发之时,委座一身,国家安危所系……”
他要求张学良必须保证蒋介石的安全。蒋介石回南京后,得知沈鸿烈的态度和做法甚为满意,视沈为心腹。
左沈鸿烈,右于学忠
于学忠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祖籍山东蓬莱。随着东北军征战,他历任东北军第1军军长、河北省主席、甘肃省主席等要职。“西安事变”后,奉张学良手谕,他全权负责东北军。
东北军原有6个军:49军,51军,53军,57军,67军和东北骑兵军。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内部分裂,又被蒋缩编,只剩下5个军,每个军2个师。
抗战后,于学忠任第3集团军副司令,率51军,57军守卫山东海防。其他东北军被分散使用。1938年1月,韩复榘被撤职后,他接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1月14日,军事委员会任命于学忠为鲁苏战区总司令,辖51军,57军,还有苏北韩德勤的89军等部队。1939年3月中旬,于学忠率51军分三批入鲁。
沈鸿烈此时春风得意,将自己在青岛的嫡系安排到省政府,并且在各地设立专员公署和县政府。
在军事上,他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通过收编韩复榘部队和民团,将吴化文部所部变为自己的部队,共整编了3个保安师、16个保安旅和9个保安团。
于学忠在前线抗战,1939年1月才担任鲁苏战区总司令。沈鸿烈年纪大8岁,他想压于学忠一头,两人一开始就发生了矛盾。两人的矛盾有几点:
1、于学忠维护东北军统一,一直想拯救张学良。沈鸿烈则已经改换门庭,转而投靠了蒋。
2、于学忠是东北军中的坚定抗日派,沈鸿烈是投机派,摇摆派。
3、于学忠与山东八路军携手抗日,沈鸿烈为了讨好蒋介石,则是积极搞对立。
两人在收编地方武装,对待伪军,部队经费上矛盾重重。
1941年夏,于学忠在给战区干训班讲课途中遭人袭击,刺客与沈鸿烈有关。1941年8月19日,蒋介石致电沈鸿烈,另其即日到重庆报到,省政府主席职务由由秘书长雷法章暂代。1942年1月9日,国民政府任命于学忠的部下51军军长牟中珩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1942年,日军更加频繁地进攻抗日军队,抗战环境进一步恶化。日军的打击和压力下,跟随沈鸿烈的顽固派没有依靠,厉文礼、张步云、吴化文等大批国民党顽军部队相继投敌。到1943年上半年,国民党正规军于学忠部在日伪军连续打击下,处境险恶,打算撤离山东。
1942年底,蒋介石命令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率部由皖北赴鲁,接替于学忠的职务。于学忠不待李仙洲部到达,1943年7月间放弃了山东战略要点——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一起撤往皖北。我军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安排群众提供粮草送行,这些地方都被八路军接收。
抗战后期,孙良诚(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于1942年4月率2.5万人在曹县、定陶投敌,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文、新编新一师师长于怀安、鲁西保安司令部宁春霖共4万余人于1943年1月投敌。还有东北军五十七军三三四旅率部队投敌,以及沈鸿烈收编、建立起来的保安师、旅、团长,厉文礼、张步云、秦玉堂、周胜芳、赵保原等投敌或兼具国民党和伪军两个番号。国民党军队由1940年的16.6万人,减为1943年的5万人。
我军1938年挺进山东,经过徐向前、罗荣桓等领导发展,部队从最初的1,2万人发展到了几十万人。抗战后期,这里已经是我军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