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他汀时,药效的高低,要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时间:2023-07-15 19:11: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LDL-C水平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衰老、基因等因素会造成动脉内膜损伤,LDL-C就会从损伤处进入动脉内膜中。
人体中的巨噬细胞会吞噬LDL-C,最终吞噬过多LDL-C的巨噬细胞会转化为泡沫细胞。许多充满LDL-C的泡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
如果危害动脉内膜的因素不能去除,斑块就会持续向心性增生,使动脉管腔出现狭窄。斑块外覆盖着纤维帽,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容易出现破溃,就会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二、如何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吞噬细胞一旦转化为泡沫细胞,就无法逆转了。如果不破坏动脉内膜,也无法把泡沫细胞取出,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形成,就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治疗,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逆转。
首先要控制伤害动脉内膜的因素,比如说控制“三高”、戒烟、保持健康体重、增加运动量等,阻止动脉内膜的进一步损伤。
然后要使用他汀类药物,抑制胆固醇的的合成,降低LDL-C的水平,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动脉内膜的代谢,使斑块的密度增加,体积缩小,产生稳定和逆转斑块的作用,预防心梗、脑梗的发生。
三、LDL-C水平是逆转斑块的关键指标
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实现逆转斑块,减轻动脉狭窄,但发挥药效的关键指标是要使LDL-C水平达标。有研究表明,当LDL-C降到2.0mmol/L时,LDL-C就停止进入动脉内膜;当LDL-C降到1.8mmol/L时,动脉内膜中未被吞噬的LDL-C还会逆转回血液。
在临床试验中也证实了,当把LDL-C降到2.6mmol/L,持续服药6个月时,有人的斑块就出现了逆转。不过大多数人需要把LDL-C降到1.8mmol/L以下,持续服药2~4年,斑块才会逆转。
近几年的研究中,在LDL-C降到1.4mmol/L时,对斑块的逆转作用更好。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如果你的斑块没有逆转,就说明你的LDL-C水平降得不够低。”
在临床试验中,把LDL-C降到0.7mmol/L时,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健康危害,不过为了安全,现在普遍认为把LDL-C控制在1.4mmol/L左右是安全的。
不过有些人初始LDL-C值较高,降到1.4mmol/L比较困难,也可以在原有的LDL-C水平基础上降低50%,也可以达到逆转斑块的疗效。
四、他汀可以与其他降脂药物联用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可以把LDL-C水平降低40%~50%,不过把他汀剂量加倍,只能再增加6%的降幅,但不良反应却会显著增加。所以即使LDL-C水平不能达标,也不建议使用大剂量他汀,而是选择与其他降脂药物联用。
常与他汀联用的降脂药物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海博麦布等)、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等),可以用中等剂量的强效他汀与其中一种或是两种联用,加强对LDL-C的控制,又不会面临大剂量用药的风险。
总结一下,他汀类药物可以逆转斑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但想发挥较好的药效,就需要把LDL-C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才可以。建议把LDL-C降到1.8mmol/L以下,理想值是把LDL-C降到1.4mmol/L左右。
如果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不能使LDL-C水平达标,也可以与其他降脂药物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