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治疗经常做,而这些“雾区”里的“误区”,很多护士不知道
时间:2023-07-27 23:22: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雾化吸入近几年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了,门诊、诊所也在广泛使用,但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做雾化,并且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让美好的“雾化”成为“误化”。那么雾化应该怎么做?注意事项又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雾化吸入治疗是指药液经雾化吸入装置转化成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与口服用药及输液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雾化治疗主要适用于哪些疾病?
支气管哮喘、急性喉炎、急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婴幼儿喘息、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支原体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及其它气道炎症类疾病。
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哪些?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当前最有效的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药物,国内已上市雾化剂型包括布地奈德和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
(2)吸入型支气管舒张剂:能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 特布他林、沙丁胺醇和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 异丙托溴铵;
(3)黏液溶解剂:国内上市的雾化吸入剂型仅有乙酰半胱氨酸。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雾化吸入治疗中的那些常见误区。
雾化吸入时,面罩型效果比含嘴型好?
使用含嘴型雾化吸入时,药物是直接经口吸入到达下呼吸道,药物损耗少,直达肺底。而应用面罩雾化吸入时,药物要经过鼻腔或口进入,更多的是经鼻腔进入下呼吸道,气流量明显是口含大于面罩,也就是说肺内药物沉积是口腔吸入明显大于经鼻腔吸入量。
因此含嘴型比面罩型雾化吸入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
但是,当遇到以下特殊情况时,选择面罩型优于含嘴型吸入法:
1、当患者体力、智力、理解能力差,不能配合时;
2、大部分老年患者,四肢肌力减弱,呼吸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配合不当,采用面罩型效果要比含嘴型雾化好;
3、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低氧血症患者采用面罩型雾化疗法效果较好。
躺着做雾化也没关系?
1、雾化吸入时最好选择坐位,此体位有利于吸入药液沉积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因此在患者体力许可条件下尽量采取坐位。
2、仰卧位由于潮气量减少,不利于吸入治疗。
3、手持雾化器应保持与地面垂直,避免喷雾的药液倾斜流出去。
4、为卧床患者做雾化时,床头应抬高。
雾化治疗前,不排除清除痰液和肺不张等因素也可以?
气管黏膜的肿胀、痉挛、分泌物潴留等病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狭窄阻塞部位近端的药物沉积可能会增加,远端的药物沉积减少,使吸入的药物在呼吸道分布明显不均一,以及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量明显减少,从而使临床疗效下降。
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可先拍背咳痰,必要时吸痰以清除,让呼吸道尽可能保持通畅和减少阻碍,这样才能提高雾化治疗的效果。
雾化药的温度随便多少都可以?
雾化之前需要注意给药液适中的温度和湿度,药液温度太低时,释出的气雾容易刺激引起气道高反应、气管支气管收缩痉挛而加重病情。
雾化全过程用力呼吸最好?
患者的认知和配合能力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雾化器,而患者的呼吸模式影响着药物在下呼吸道的沉积量。雾化治疗前,应安抚患者紧张的情绪和顾虑的心理,教会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嘱患者不必要刻意去用力呼吸,只需正常呼吸,间断配以深而慢的吸气即可,就足以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内。
因为用力呼吸会引起吸气流量过快,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互相撞击并沉积于口腔、咽部和大气道,且用力呼吸不仅加重本来就不佳的肺功能,也导致吸入的药物还没得及深入就已经被呼出,从而导致肺内沉积量显著下降。
因此,应当多鼓励患者雾化时多采用正常呼吸并间断配以深而慢的呼吸更有利于气溶胶在目标气道的沉积。
氧气的流量随便多少就行,只要有雾?
很多人经氧源气流驱动做雾化治疗时,调节的气流过小(<5L/min),这是会明显影响治疗效果的。雾化效果和气雾粒直径大小、单位时间内的释雾量等因素有关,较高的气流量可以产生更多量和更小粒径的气雾。
为了达到颗粒要求,又不使药物过早过快的丢失,同时避免气流量过大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雾化时一般为要求调节的气流在6~8L/min。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高,药液的量也不宜过多。对于初次做雾化的患者,要注意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逐渐适应的过程。
雾化时间越长越好?
很多人觉得,雾化时间长一些效果会更好,只要看到雾化罐里上还剩液体,就担心达不到治疗效果。其实雾化罐里有个正常的死腔容积不需要刻意用完,且随着雾化时间的进行,雾化罐里的的药液会随着溶剂的蒸发,药液的浓缩,气雾中药量会减少,气雾微粒将增大,雾化效果也会变差。
因此,一般建议每次雾化治疗时间10~15分钟就足够了。
小孩哭着做雾化效果更好?
不仅是成人雾化吸入治疗时可能需要渐进式的方法,其实小儿更需要。很多人给小儿做雾化时,一开始就将流量调到最大,将口鼻面罩紧紧贴着小儿面部,加剧了患儿的紧张和不配合心理,甚至导致哭闹。有的医务人员或家长还错误的认为,“没事,哭着做雾化效果更好”……
其实,幼儿哭闹时,口鼻分泌物增多,增加雾化过程的气道阻力,阻碍药物颗粒到达目标气道。哭闹中,往往表现为吸气短促,呼气延长,药物还没来得及吸入就被呼出,药物微粒会因此导致的惯性运动方式而留存在口腔、口咽部,从而影响疗效,安静时吸入比哭吵时治疗效果更好,所以哭闹厉害的婴幼儿建议暂停治疗,进行安抚开导,待安静后或者睡着后再做。
建议给小儿做雾化治疗的刚开始时,可以使雾化面罩离患儿6~7cm,然后逐步减少到3cm左右,最后紧贴口鼻部,让患儿逐渐适应喷雾方式以及雾气的温度。雾化治疗时进行平静潮气呼吸,或行间歇性深呼吸,使雾滴吸入更深。
布地奈德混悬液用于超声雾化?
因为超声的剧烈振荡可使雾化罐内的液体加温,这对某些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化合物的发生药性改变,且超声雾化时可能导致溶液的浓缩。因此,超声雾化方法不应用于含蛋白质或肽类药物以及混悬液(如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雾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