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某校园霸凌背后:成年后抑郁自杀风险更高!

时间:2023-09-26 20:17: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一家长在网上发文,称自己四年级的儿子在校一年半时间内一直遭到同班同宿舍的同学赵某某霸凌。

据网传介绍,9月16日晚,在得知上小学的儿子小强(化名)在校内遭遇同班两位男生凌辱,涉及被殴打、强迫舔对方生殖器、肛门等恶劣行为后,小强父亲根据儿子口述愤而写下事件经过,并于当晚将此事告知校方。

9月17日,在校方安排下,三方家长在学校会面。同日,涉事两名学生家长在小强父亲打印的事件经过材料上,分别代其子写下道歉话语并表示愿承担相关检查费用。

9月26日,山西省大同市联合工作组发布通报:

经查,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小学生赵某某(男,9岁)、晋某某(男,9岁)对同寝室同学孙某某(男,10岁)多次实施辱骂、殴打、欺凌等严重不良行为。因赵某某、晋某某均系未成年人,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赵某某、晋某某依法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赵某某、晋某某的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经查,大成双语学校在管理上严重失职失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责令大成双语学校立即整顿、限期整改;解除许某的校长职务,辞退副校长兼小学部主任裴某某、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白某某、涉事班级班主任辛某某和生活老师侯某。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对大成双语学校新学年缩减招生规模的决定。

联合工作组责令赵某某、晋某某及其监护人向孙某某及其监护人诚恳道歉,同时组织力量对学生及家长开展关护、安抚、心理疏导等工作。在学校整顿期间,教育行政部门将驻校全程监管。大同全市教育系统及各相关单位将深刻汲取此次事件教训,在全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强学校管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对发现存在失职失责行为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将严肃追责问责。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school bulling)被定义为学生长期、反复暴露在受害环境中,使他们遭受或造成他人的不适。其方式可分为四大类:

① 身体欺凌:例如行为攻击、身体侵犯;

② 言语欺凌:例如威胁、侮辱、谩骂;

③ 关系欺凌:例如孤立、谣言传播;

④ 网络欺凌:例如网络评论、手机短信,进行心理攻击和人身暴力威胁。

以下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

(1)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2)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3)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4)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欺凌受害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欺凌受害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抑郁症状是欺凌受害的主要不良后果之一。众多研究证实了校园欺凌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相关性。一项研究表明受欺凌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国内学者赵景欣等人的相关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校园欺凌是青少年抑郁症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一般压力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GST)表明,校园欺凌作为个体的重要压力来源,能够显著增加个体的抑郁情绪。

另有研究表明,欺凌受害不仅对抑郁症状产生即时效应,而且还存在延迟效应。一项纵向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被同伴欺凌过的男性在成年后患抑郁症、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概率远高于未遭受校园欺凌的男性,且这种负面影响会持续至中年以后。

可见,校园欺凌不仅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还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此外,在持续性消极情绪的影响下,被欺凌的青少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不知道如何摆脱当前糟糕的处境,很可能考虑采用“解决不了环境,那就解决自己”的偏激方法处理问题。被欺凌的青少年会构思自杀的具体方式和情景,甚至会将假想付诸行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惨痛后果。

校园欺凌引发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主要原因

研究指出,校园欺凌引发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现象与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自尊水平密切相关。

1、道德意识

被欺凌的青少年一般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高道德标准,不认同通过辱骂、攻击等暴力行为来 维护自己的权利,倾向于采用理性、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当意识到无法与欺凌者和平交流时,基于道德标准的自我约束,下意识地排斥并躲避对方。这种退让使欺凌者误以为是懦弱和屈服的表现,从而进一步采取更加恶劣的欺凌行为。

被欺凌的痛苦现实与坚守道德标准的理念发生碰撞,使被欺凌的青少年内心产生强烈冲击和矛盾,难以维持内心平衡,也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为了逃避现状,从而产生了自杀意念。

2、自尊水平

研究发现,被欺凌的青少年往往自尊水平较低,对现实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概念认知较差,无法认清自身优点,下意识地贬低或否定自己。

长期低自尊导致青少年无法建立健康完善的自我防御体系,在他人冒犯或攻击自己时,往往会在恐惧和自卑的驱动下放弃挣扎和反抗,被迫接受被欺凌行为。而校园欺凌作为一种负性压力事件,也会显著降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低自尊导致青少年没有勇气反抗欺凌者,而被欺凌的遭遇加重了他们对自我的怀疑和贬低,两者互相影响、长期循环,最终使被欺凌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产生自杀意念。

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引起的心理问题?

1、在家庭层面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了亲子依恋直接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除此,父母教养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责任,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的负性生活事件。

2、学校层面

要重视打击校园欺凌行为。校园欺凌能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因素影响青少年抑郁水平,学校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增强心理韧性等等,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社会层面

给予青少年足够的社会支持。尽管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他们不能与社会隔绝。欺凌现象并不局限于学校,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模糊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

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群体中的网络欺凌问题,了解他们在网上的 表现,呼吁文明上网,及时采取行动预防网络欺负事件的发生,筑牢安全防线。

同时,完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落实家校合作,做到社会联动,为其提供更多社会支持资源以减少受欺凌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 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达42....

下一篇: Psychiatry Research:...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