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第6期肿瘤类器官技术专题研习班通知
时间:2023-10-07 14:18: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肿瘤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突破发展的一种体外肿瘤3D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体外高成功率、快速的培养人的肿瘤组织细胞。肿瘤类器官保留原器官组织结构,疾病生物学表型和生物遗传信息的“微型肿瘤”模型。肿瘤类器官技术是抗癌新药研发、个性化治疗和疾病大数据领域的底层创新技术。
肿瘤类器官技术已成为当前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肿瘤类器官模型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展现原肿瘤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还可充分体现肿瘤的异质性,在研究癌症致病机理、抗癌药物高通量筛选、药理药效研究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为进一步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快速掌握以肿瘤类器官为代表的3D细胞培养技术与相关实验技能,浙江大学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多位科研一线领军教师倾情推出浙江大学第6期“肿瘤类器官技术专题研习班”,通过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专业技术老师现场指导,帮助学员系统学习肿瘤类器官技术从原理、应用实操的各个环节,为后续应用肿瘤类器官技术开展各类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培训内容:
3D细胞培养技术简介、应用3D细胞培养技术构建肿瘤类器官的技术策略与方法、利用肿瘤类器官技术构建模式动物、利用肿瘤类器官进行临床转化研究的思路与基金申请方法等。
培训时间:2023年10月26日-29日
培训对象:对肿瘤类器官技术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教师或研究生。
培训地点:杭州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注册方式:
①培训费:6800元/人(包含注册费、资料费、实验材料费)。
培训期间食宿自理,会务组可帮助预定。
②缴费方式(非汇款学员可现场刷卡或支付宝扫码。)
账户名称:浙江大学
账户号(开户行):19042201040000014(农行杭州市浙大支行紫金港分理处)
汇款用途处写明:姓名+学号(由会务组在回执确认函中提供)
③会务组联系方式:
沈志成 0571-88206783(固) 13958194424(微信同号)
填写报名表并于报到前发送至genetrain@zju.edu.cn。如有其它要求,请在备注中说明。
其他事项:
报名学员可根据自身研究需要,向会务组提出感兴趣的癌种,会务组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癌种,在试验操作中进行实际实验操作演示。
浙江大学类器官技术专题研习班日程安排表
日期
时间
课程内容
10月26日
(周四)
9:00-18:00
注册报道
10月27日
(周五)
8:30-10:00
3D类器官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10:00-11:30
类器官和3D生物打印技术进展
13:30-15:00
类器官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和实操经验分享
15:00-16:30
肝癌类器官的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16:30
教室楼下门口集合 浙大校车前往实验室 实验室提供晚餐
18:00-21:30
实操1: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
实操2:基于手术、穿刺样本的肿瘤类器官构建实验刺观察
实操3:基于样本的肿瘤类器官构建实验
3D细胞培养及肿瘤类器官构建技术要点
10月28日
(周六)
8:30-10:00
干细胞疗法与类器官的应用
10:00-11:30
患者来源类器官培养技术与应用
12:30
教室楼下门口集合 浙大校车前往实验室 提供午餐
13:30-17:00
实操1: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
实操2:基于手术、穿刺样本的肿瘤类器官构建实验刺观察
实操3:基于样本的肿瘤类器官构建实验
3D细胞培养及肿瘤类器官构建技术要点
18:00
教室楼下门口集合 浙大校车前往实验室
19:00-21:30
小鼠小肠类器官生长观察
肿瘤类器官培养观察
利用肿瘤类器官进行临床转化研究的思路与基金申方法
10月29日
(周日)
8:30-10:00
神经管类器官和类胚胎的开发和应用
10:00-11:30
肿瘤类器官在精准化医疗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12:30
教室楼下门口集合 浙大校车前往实验室 提供午餐
14:00-16:00
小鼠小肠类器官生长观察
肿瘤类器官培养观察
利用肿瘤类器官进行临床转化研究的思路与基金申方法
本课表仅供参考,课程顺序以报到当天发放课表为准。
主要师资简介
蒋明 研究员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双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聚焦于前肠起源的器官包括食管和肺的干细胞在器官发育及相关疾病中的功能。主要研究不同的干细胞参与损伤后修复以及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深入了解其分子机制,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同时深入探究参与胚胎发育,器官生成,干细胞动态平衡及机关疾病的信号通路,尤其对WN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功能研究。以第一或者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PNAS和Development等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
贺 永 教授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从事增材制造(3D打印)、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优青、联合基金重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项目)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数控重大专项子课题各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生物3D打印专著1本,专著章节4章,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其中9件已转化到企业形成产品),在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aterials Horizons》、《Biomaterials》、《Small》、《Biofabrication》、《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等生物制造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H因子34,论文被引3600次。担任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医用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委员,创建EFL品牌(Engineering for Life),致力于医工交叉研究及成果转化。Bio-Design Manufacturing 期刊副主编、Engineered Regeneration及Applied Sciences期刊编委。
曹彤 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口腔学院副院长
口腔科学系主任、终身教职、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胚胎干细胞(hESC)体细胞分化及相关毒理、药理学检测,干细胞疗法和组织再生。获得多项国际专利。为多家研究机构担任专业顾问。开发出iHuman+ (new)平台,为组织-器官-器官链-人体系统(Tissue-Organ-Organchain-System)的供血、神经支配、功能性标准等系统性研究提供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向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人类提供更准确的药物、健康评估。同时在临床和仿生设计领域,使用3D打印、增材制造方式(Additive Manufacturing),将大孔穿透结构应用到口腔种植、器官修复、人工支架等领域。
赵冰 研究员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类器官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专项首席科学家,“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利用小鼠遗传、类器官模型,研究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并发展类器官培育新策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于国际权威期刊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Leukemia等发表系列性研究论文,为再生生物学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代表性研究成果获Nature News专访报道、Nature官网主页高亮,获国际权威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高度评价。
徐鹏飞 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以模式生物斑马鱼和小鼠为主要工具,从发育生物学出发,致力于发现决定生物体器官位置、形状的重要因素,并试图利用这些因素在体外以胚胎干细胞为原料构建具有正确结构和功能的器官和类胚胎,为人类再生医学和器官体外培养、移植提供理论基础。
冯宇雄 研究员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研究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双聘教授
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 核心成员
研究方向
1.肿瘤转移和抗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2. “正常-肿瘤”3D共进化模型的构建和临床应用
王琼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以及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组长。
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师从陈国强院士并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Dirk Bohmann教授的指导下获得生物医学遗传学博士,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成为Joan Massague院士的博士后。2018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遗传发育学系担任课题组组长。其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学术论文发表于Cell Stem Cell, Developmental Cell, Genes & Development等杂志。先后获得NYSTEM Postdoctoral Training Award, MSKCC Helena Johnson Hackley Society Scholar Prize等荣誉,并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的基金资助。
鲁迪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 副主任医师
外科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
现任杭州市器官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肝移植学组秘书。从事肝胆胰外科和肝移植相关疾病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课题共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重点专项任务负责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2020年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七)和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第六),2021年入选浙江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
章永春 博士
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2010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研究方向是利用3D类器官、干细胞和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食管发育、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形成与治疗。首次将人多能性干细胞高效诱导分化成食管上皮祖细胞,并结合该分化系统、3D类器官培养以及转基因小鼠鉴定了BMP、NOTCH和YAP多条信号通路在食管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利用3D类器官培养鉴定了食管腺癌前体巴雷特食管的细胞起源,并利用3D肿瘤类器官发现治疗食管腺癌的新靶点。目前,学术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Stem Cell、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和Developmental Cell等发表。
葛学美 研究员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近几年在巴塞罗那大学肿瘤医院肿瘤代谢实验室以博士后的身份从事肿瘤的药物治疗研究,研发了肝癌、胆管癌、直结肠癌等肿瘤病人活体肿瘤组织或冻存的组织的3-D培养模式-肿瘤类器官。2018年,在国内收集了141例临床肝癌手术标本,建立了39例肿瘤类器官,在18例的类器官药物试验中,新型的mTOR抑制剂效果显著。该治疗作用在10多例肝癌PDX及其肿瘤类器官形成的荷瘤小鼠ODX的药物试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该技术将为肝癌等肿瘤患者建立个体化的及肿瘤发展不同阶段的organoid模型,有针对性地筛选有效药物,及时筛选有效药物及药物组合,由此尽可能避免耐药性的出现;而在耐药性出现时,又可及时发现耐药机制,筛选和更换更有效的药物。
李程 博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系。从事干细胞及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精准医疗技术转化方向的研发与管理工作十五年,曾任浙江中赢方舟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杭州易文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浙江生创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杭州观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科途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参与包括国家“863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研专项一项,发表SCI论文4篇。作为专利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在干细胞及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
何康信 博士
依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其他合作医院,开展的转化医学研究很好地利用了类器官的优越特性,为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开发提供支持。同时涵盖了类器官生物样本(活)库的建设、个性化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器官芯片、类器官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领域,尤其是在正常组织来源的类器官的造模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证书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