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的肌肉失衡分析和诊疗
时间:2023-04-29 19:36: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什么是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也称脊柱侧凸,这是一种以矢状位生理曲度改变、冠状位偏离中轴及椎体在横轴位上旋转为特点的脊柱三维形态畸形。
后面观
正常人的应该是一条“直线”,脊柱侧凸患者会出现向一侧的偏移或者弯曲。
侧面观
正常人的脊柱包括4个生理曲线: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尾椎后凸。脊柱侧凸指患者局部或者整体出现超过生理范围的后凸角度。
二、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
根据病因分类,脊柱侧凸可分为:
-
特发性脊柱侧凸
-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神经源性脊柱侧凸
-
肌源性脊柱侧凸
-
退变性脊柱侧凸
-
椎板裂合并脊柱侧凸
-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等
其中,儿童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多见的是特发性脊柱侧凸,而成人最常见的是退变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作为最常见一类脊柱畸形,在这个人群里面女性远多于男性。
不同部位的脊柱侧凸,外观上会有不同的表现。
三、脊柱侧凸的病因
各类型脊柱侧凸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
年龄
-
神经肌肉功能
-
骨骼发育
-
创伤
-
肿瘤,如神经纤维瘤
-
遗传因素等
总的来说,一般认为脊柱侧凸的发生是由全身或局部的综合因素所导致的。
四、脊柱侧凸的危害
-
影响外观
-
平衡受损
-
疼痛
-
活动受限
-
影响呼吸
-
影响心脏功能
-
神经压迫
-
瘫痪
五、脊柱侧凸的判断
1.脊柱侧凸患者可能有以下症状
-
双肩高低不平,穿衣时领口不平;
-
脊柱偏离中线;
-
肩胛骨最下端不等高;
-
身体前屈时,两侧肩胛骨不等高;
-
青春期女孩双乳发育不对称;
-
一侧胸部或腰部出现皱褶皮纹;
-
一侧髋部比另一侧高,两侧下肢不等长;
-
双手自然下垂时,双手不平行;
-
侧面看,有弯腰驼背症状。
2.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CT、MRI、脊髓造影等检查。
其中X线检查是脊柱侧凸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因为它可以确定侧凸的各种因素,如弯度、部位、性质、旋转、代偿性、柔韧性等,为脊柱侧凸诊断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
3.特殊检查
肺功能检查,因为严重脊柱畸形常伴随有胸廓畸形,肺发育障碍。
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因为脊柱侧凸患者可能伴随有心功能异常。
电生理检查,它对了解脊柱侧凸患者是否存在脊髓受压、神经损伤、截瘫及肌肉系统障碍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六、脊柱侧凸的肌肉失衡分析
脊柱侧凸或多或少是因为力学平衡上的明显改变而形成,由下肢(脚、小腿和髋)开始,和有肌力失衡。
-
凹侧肌肉短缩
-
凸侧肌肉被牵拉,可出现牵拉性紧张
具体的肌肉失衡分析
1.腹肌
在脊柱侧弯当中,所有的腹肌均牵涉在内。
若患者为脊柱右凸,其右侧的腹外斜肌和左侧的腹内斜肌,对角并排于一线的都会被拉长,肋隆凸可向外或向后移动。
相对的,对侧的肌肉则会缩短,前肋隆凸会向前向内移动。
2.腰方肌
在脊柱侧凸中,腰方肌等肌肉单侧收缩,可以将腰椎横突拉向一侧,出现腰椎的偏移及扭曲,造成腰椎段脊柱侧凸。
所以,在凸侧会出现横突与髋旋前的现象。腰部肌肉缩短,也会在对侧形成肌肉隆凸。
3.竖脊肌
竖脊肌位于脊柱两旁。双侧共同收缩可以稳定脊柱两侧。单侧的髂肋肌收缩也能使胸廓侧屈。
脊柱侧弯的患者凸侧的肌肉较紧张(代偿性)。以胸椎右凸为例,会导致左颈段、右胸段和左腰段的肌肉代偿性紧张(长度增加)。
4.髂腰肌
髂腰肌单侧收缩,可以使脊柱向一侧偏移,同时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因为髂腰肌位于腰椎的前方,还可在腰椎段引起过度的前凸。
5.背阔肌
在脊柱侧弯的凹侧,背阔肌短缩,会将肩胛下角压向肋骨,使其前移,相对的,肩胛骨上缘会向后移。
在凸侧,背阔肌拉长,会使得肋骨后移,肩胛下角向后向上提升,肩胛骨上半部分向前旋转,肋骨隆凸增加。
6.斜角肌
在上胸椎后凸的患者当中,斜角肌受损尤其明显,最后会使得肋骨在前方降低,导致肺尖收窄。背部向后及向上移,头部向前下陷。
7.胸肌
胸肌可以将肩膀拉向前,在脊柱侧弯的患者当中,拮抗肌(斜方肌和菱形肌)力量降低,会使得胸肌更显紧张,肩胛带区也被拉向前,最终挤压肺尖。
七、脊柱侧凸的治疗
1.脊柱侧凸的治疗与cobb角的关系
Cobb角是衡量脊柱侧弯的标准,即X线片以上下弯曲最顶端的上椎体上缘和下椎体下缘所成的夹角。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是呈中轴线的。
-
Cobb角在10°以内属于正常范围,重点在密切随访,同时进行姿势训练和矫正体操。
-
Cobb角在10°~20°的脊柱侧弯进行物理治疗、肌肉锻炼并密切随访观察。
-
Cobb角在20°~40°可行支具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或延缓进展,而非矫正畸形。
-
Cobb角在40°以上的脊柱侧弯或角度加重较快、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要手术矫正。
2.肌肉失衡的治疗
原理:缩短拉长的肌肉,拉长缩短的肌肉,强化肌肉使其恢复应有功能。
方法:针刺、手法、理疗、运动训练等。
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