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手法治疗与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时间:2023-07-10 19:11: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为持续超过三个月的颈部疼痛。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或波动性颈部疼痛,伴有颈部活动范围下降、运动功能障碍、颈部周围相关肌肉无力或疲劳等,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
美国物理治疗协会将其定义为“颈部疼痛伴活动障碍”类型。
该病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其年患病率高达30%~50%。初次发作后1-5年内,仍有50%~85%的患者经常出现持续性或反复性颈部疼痛。
手法治疗是临床上治疗CNSNP的一种常用治疗技术,可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改善颈椎活动范围。
由于针对颈椎的操作手法具有一定的风险,例如颈椎手法操作后有患者可能出现颈部疼痛加重、头痛和短暂的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甚至发生椎动脉的伤害。
基于颈胸段生物力学结构特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通过胸椎手法来改善CNSNP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胸椎手法在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胸椎手法对CNSNP患者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脊柱是一个整体,颈椎的曲度和胸椎、腰椎-骨盆的曲度之间相互影响,颈痛会造成颈胸段以及胸段的生物力学变化(公众号:疼痛康复研究)。
早在1996年就有学者提出在治疗CNSNP患者时除了对颈椎进行准确的评估外,还应对胸椎进行检查。
若胸椎的生物力学平衡遭到破坏,将会引起颈椎的机械应力发生改变;若单纯对颈椎进行处理,而忽略胸椎对颈椎的影响,有可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研究为证实胸椎和颈椎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人为给健康受试者增加颈部的疼痛刺激建立颈痛模型。
受试者需要伸展双臂,反复触摸胸部高度的目标和膝盖高度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通过固定于枕骨、T1、T6、T12 的传感器来测定脊柱三维运动学数据包括颈椎、上胸椎和下胸椎的角速度和加速度(公众号:疼痛康复研究)。
发现颈痛患者表现出颈椎角速度明显降低和颈部运动异常,并且颈椎和上胸椎之间的协调程度始终较低。
另一项研究采用电磁感应装置(VT,USA)测量颈椎和胸椎的运动,分别采集了颈椎、上胸椎和下胸椎的运动学数据,观察到慢性颈痛患者在进行颈部运动时,颈椎和胸椎表现出显著的不协调性。
整个胸椎中上胸段生物力学的变化更受关注。
胸1倾斜角(T1S)认为是评价颈椎胸椎结合处的重要生物力学指标,它是指胸1椎体的上终板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有学者认为它是决定颈椎曲度的关键因素,T1S越大,表示颈椎C2~C7前凸角度就越大,C2~C7前凸角度的大小跟T1S相匹配才能保持生理平衡。
Morteza 的研究发现T1S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小,颈痛患者的T1S也是变小的。
T1椎体的形态学特征在直立生理姿势和受试者的水平凝视中具有重要作用,T1S减小可使头部重力轴更接近颈椎基底部,是颈痛患者的一种代偿活动(公众号:疼痛康复研究)。
上胸段尤其是颈胸椎联合处(C7~T2)的生物力学的改变也是引发颈部机械应力变化的重要因素,上胸椎的活动范围下降和颈部疼痛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针对上胸段的手法处理后可发现CNSNP患者C1~C2的活动度改善。
T6~T7也是手法处理的重要阶段,因该阶段椎体间水平的椎管比较狭窄,T6~T7椎体活动度的改善对减轻神经组织张力,减轻疼痛有积极作用。
针对T6~T7的手法操作可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并增加其颈椎活动范围。
胸椎手法治疗减轻CNSNP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椎的活动范围,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恢复颈-胸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结构,降低颈椎的机械应力。
2.胸椎手法对CNSNP患者颈部周围软组织的影响
CNSNP患者大多表现出颈部肌肉酸痛,触诊可发现颈部肌肉张力偏高,压痛明显。
Panjabi MM等认为颈部肌肉组织对颈椎机械稳定性的贡献约为80%,而骨骼韧带系统贡献其余20%,颈部肌肉力量的下降是发生颈痛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Bonilla-Barba L等将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女性患者与无症状的女性进行比较,发现患有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女性在进行低负荷任务时
-
其颈部浅表屈肌和伸肌的活动增加
-
颈部深层肌群的活动减少
表层肌肉负荷过大,很容易造成疲劳和肌肉酸痛。
在对颈椎周围肌肉触诊过程中常发现斜方肌的肌张力增加。电力压力计在评估洁柔符合阈值方面具有交换该的准确性。
胸椎手法可使CNSNP患者颈部肌肉张力降低、减轻颈部疼痛,其可能的机制是:颈部特别是在上颈段有大量的本体感受性的受体。
由于长期存在的慢性疼痛,来自颈椎的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可能受到损害。
胸椎手法可刺激脊柱韧带、椎间盘、肌腹、肌腱内的本体感受器,增加本体感受的输入,本体感受器Ⅰ和Ⅱ传入神经的放电诱导疼痛的反射抑制或反射性肌肉松弛。
来源:
孙增鑫,闫彦宁,刘迎东等.胸椎手法治疗在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04):55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