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颅内大动脉狭窄与既往感染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2-02-03 21:20: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颅内大动脉狭窄是美国和世界范围内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有证据表明,长期接触某些传染性病原体也可能与颅内大动脉狭窄相关。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在曼哈顿北部的一个种族多元化、前瞻性、基于人群的样本中进一步研究感染与颅内大动脉狭窄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于1993年从一个城市、种族和种族多样化的社区随机招募了受试者,组建了一个无卒中参与者的样本。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前瞻性随访,其中一个亚组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接受了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Willis环和椎基底动脉的颅内狭窄动脉评分为0=无狭窄、1=狭窄程度≤50%(或管腔不规则)、2=狭窄程度为50%至69%、3=狭窄程度≥70%,以及4=断流。研究人员将每条动脉的单个评分相加,得出一个全局颅内大动脉狭窄评分(可能的评分范围为0-44)。研究人员采用血清抗体滴度确定了受试者既往对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1和单纯疱疹病毒2的感染暴露情况。
在具有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和血清学数据的572名NOMAS(北曼哈顿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为71.0±8.0岁,60%为女性,68%为西班牙裔)中,在调整人口统计学和血管危险因素后,既往有单纯疱疹病毒2(β=0.051,P<0.001)和巨细胞病毒(β=0.071,P<0.05)感染与颅内大动脉狭窄评分相关。根据前循环和后循环进行分层后,既往单纯疱疹病毒2感染仍与前循环颅内大动脉狭窄评分相关(β=0.055,P<0.01),但与后循环颅内大动脉狭窄评分无关。
由此可见,慢性感染暴露,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2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史与无症状颅内大动脉狭窄相关。这可能是额外的干预目标,以遏制与颅内大动脉狭窄相关的全球卒中负担。
原始出处:
Amol Mehta.et al.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is and Past Infectious Exposures: Results From the NOMAS Cohort.stroke.2022.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21.03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