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令世界霸主埋头做人,贸易还看中国眼色,大明海军为何能一战称霸
时间:2019-11-06 21:59: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6世纪末的中国宛若恹恹欲睡的雄狮,安宁地雄踞于东方,周遭的一切都在它的掌控之下。纵然它已经久经沧桑,但它的力量完全使它能够安享太平,与世无争。然而远在亚欧大陆彼端的一个名叫英国的岛国,在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女皇的带领下国力蒸蒸日上。这个国度正将它的爪牙开始伸向世界。
但女皇的眼光总是不自觉的凝视东方,因为她知道,国内贵族趋之若鹜的茶叶和丝绸都来自东方那个神秘而悠久的国度。在她的眼中,那里遍地是宝藏。但对英国来说,中国的一切似乎都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为了能够打开中国商贸的大门,她用竭尽虔诚的口吻给那个国度掌权的君王万历皇帝写下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写道:"天命英格兰诸国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
然而,这封信却历经四百年的辗转,才落入中国人的手中。可是这封信件却不禁引起了我们幽远的遐思:"如果万历皇帝拒绝了后来英国人眼中伟大的伊丽莎白一世,那是否按照日不落帝国霸道的国格,他们是否会派兵征讨呢?如果他们征讨,那么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是否又会失败呢?"其实,我们无需做出过多揣测,因为17世纪初的荷兰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一、风云乍起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环球航海拉开了世界航海时代的序幕。当时位于欧洲西部的荷兰只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度,甚至没有自己的主权。但距离新航路开辟一个世纪之后,荷兰成功的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渐渐地,荷兰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担任起了"海上马车夫"。
后来,大海之上荷兰船只的身影随处可见,荷兰的生意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而这些生意中充满了炮火和血腥。此时,远在东方的中国纵然闭关锁国,也难以逃脱航海时代的旋涡,最终被卷入了世界的争端。毕竟,不管是之前的葡萄牙人,还是后来的荷兰人,在它们眼中,中国就是宝藏和财富的代名词。
当时中国已经到了崇祯年间,大明王朝遭受着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的袭扰,难以安宁,国内已经食不果腹,尸横遍野。而荷兰却仍想着它的生意经,一直试图打开中国贸易的大门。此时如果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百姓的物资大量流出,虽然可以解除匮乏白银的燃眉之急,但也会加剧经济的动荡。但是为了荷兰不再袭扰东南沿海,福建政府给荷兰开了空头支票。
二、一夫当关
此时的贸易主动权虽然被中国牢牢把控,但是荷兰人贪婪的欲望令他们贼心不死,妄图与当时海上霸主郑芝龙进行政治交易,通过协助他击败海盗头目,然后让他向明政府邀功,而他则答应荷兰人在沿海自由贸易。
说起郑芝龙,这是一位颇具传奇的人物。他出身在大明王朝的一个小官吏的家庭。但是家道中落,他几经辗转去往日本,结识贵人。最终贵人死后他借势黏合贵人的势力当上了当时的大海盗。然而他却不残害百姓,并时常将捕捉官兵放回,最终得到明朝招安。所以虽然他后来才担任一个游击将军的职务,但他却是东南沿海的海上霸主,荷兰也不得不看他脸色。
然而,此时大明王朝已经在风雨缥缈之中,崇祯皇帝为了证明皇权的威严,他对荷兰的态度十分强硬。纵然郑芝龙想要缓和和荷兰的关系,却也不敢触动天子的逆鳞。说起来有点好笑,荷兰就这样被福建政府和郑芝龙忽悠半天,赔了不少本,却还啥好处都没捞着。于是,盛怒之下,荷兰与中国海岛刘香狼狈为奸,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
三、命运多舛
公元1633年7月7日,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斯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袭的方式对明朝的南澳发起了进攻,虽取得小胜,但荷兰军也有相当伤亡,不得不解围后北上。7日,荷兰军已经抵达了厦门,但此时南澳的消息还未传来,明军毫无防范。因此,荷兰舰队成功偷袭并击沉此处停泊的郑芝龙的15艘大型战舰,并封锁了厦门口岸。
其实,自郑和下西洋以后,大明朝闭关锁国,造船业已经萎靡不振。后来倭寇滋事,大明后期戚继光将军应运而生,他对于海洋强国有一定的理解,并开始兴造船只。好景不长,戚继光随后被北调抗倭,造船一事被再度耽误。所以到崇祯时期,大明海军中充斥着沙船和哨船等小型船只,官方海军战舰几乎无力与西方船舰战斗。
然而,幸亏随后出了个海盗郑芝龙,他心中有着家国大义,愿意被官府招安。由于当时大明海上不被官军保护,所以他们往往依靠私人舰队。作为私人舰队的首领,郑芝龙少不得与西方舰队打交道,他以开放学习的胸襟认真采纳了英国造船技术,将红衣大炮和西方战舰应用到自身战舰中来。当时15艘被击沉的战舰便是郑芝龙私人身家,更是大明海军的依仗。
四、锋芒乍现
在往后的日子,明军暂时无力在海上抵抗荷兰舰队,一味采取守势。荷兰舰队变本加厉,不仅扣押中国谈判的商人,还不停袭扰东南边境。此时海疆被荷兰折腾得民不聊生。但是荷兰也并非一味取胜,在荷兰进攻厦门时,被明军迎击,并追击在远洋之外,长达二十余日不敢靠岸。7月底,荷兰军队通过让利给海盗刘香,获得其五十艘战舰的支持,于是荷兰舰队正式对明朝宣战。此战目的是逼迫明朝开放通商口岸,并垄断荷兰对中国的外贸权。
当时荷兰舰队共计11艘主力战列舰,另外还有一艘旗舰密德堡和中国的戎克船。荷兰主力战舰受到当时英国造船工艺影响,均是盖伦船,这种船拥有多层甲板,能够安置20-30门红衣大炮,性能比英国战舰更加优异。至于火炮,当时荷兰舰载火炮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虽然当时中国火器工艺并未与西方火器有太大差距,但大明水军舰船则相去甚远。幸亏郑芝龙弥补了海军火力的空白。
8月到9月间,荷兰舰队屡屡对沿海一带烧杀抢虐,期间大明军官伤亡惨重。与此同时,伤亡一样巨大的还有郑芝龙的海军,因为有不少官兵都是当初跟他一起归顺的绿林弟兄。为此,他勃然大怒。当时除了朝廷给的奖赏外,他自己也私下发出赏令,但凡参战者每人给银子二两,若是战事延长则每人多给五两;另外,若是烧了敌军船只,则给银子二百两,一个荷兰人人头则给五十两。当时的县处级官员也不过白银五两左右,可见郑芝龙奖赏的丰厚。
五、海上风云
郑芝龙的奖赏不禁令荷兰人胆寒,当时荷兰人最难对付的不是大明海军官兵,而是海盗,因为这些海盗不受海疆政策的束缚,无所不用其极。郑芝龙的悬赏令不禁调动了当时归顺朝廷的江湖人的贪婪,也唤起他们的兄弟义气,士气的点燃为后来的战争取得了决胜的关键性作用。
公元1633年10月22日,历经数个月的准备,海军实力逐渐恢复,料罗湾海战正式爆发。当日凌晨,郑芝龙的五十艘大炮舰和一百条明军的小船共计一百五十艘战船悄悄开到了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原来根据明军获悉,荷兰和刘香的联合舰队全都停泊在此处。
荷兰舰队发现明军来袭之际,他们展开队列,以荷兰威力巨大的炮舰居中,而海盗的船只则四散开来,在外围担任警戒部队,围绕着荷兰主力舰队。与此同时,郑芝龙指挥的明军主力战舰按照顺风方向在东南展开队列吸引敌军的注意。然后,他派遣二十艘大型战舰组成分舰队,从左翼迂回到敌军后侧,警惕他们顺风而逃。
此战中,郑芝龙采用的是黑虎掏心的战法,即不理外围的刘香海盗船,通过火攻的方式直取荷兰舰队。而担任此战重要角色的便是那一百艘明军小舰,这些舰艇不会直接与敌舰进行炮轰,毕竟它们的吨位注定它们只能无用牺牲。所以郑芝龙决定放弃这些无用的小舰,以繁胜寡的方,将这些小船全部点燃,化为火船,去点着荷兰的战舰。
虽然荷兰在欧洲也算火船应用的一流行家,但他们却并未见识过如此铺天盖地的火船蜂拥而至的场面,无疑这种战术令荷兰疲于应对。因为纵然他们火力十分强大,但奈何火船数量太多。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刚开战不久,两艘大型战舰便被明军火船点燃,最终在大火中焚毁。而郑芝龙此时也未闲着,他率领炮舰与敌舰正面应敌,使得敌军两艘炮舰被击沉,一艘被俘虏,其余的全部被重创逃走,而刘香的海盗船全军覆没。
六、一战定乾坤
料罗湾一役,据福建巡抚邹维琏奏报的战绩:"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馘斩夷级二十颗,焚夷夹版巨舰五只,夺夷夹版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夺盔甲、刀剑、罗经、海图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后铳死夷尸被夷拖去,未能割级者,累累难数,亦不敢叙。"
此战以后,郑芝龙彻底把控了明朝的海权,官府也要给三分薄面。但幸运的是,郑芝龙骨子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忠君体国,所以大明的海上贸易在他的带领下蒸蒸日上,而他对台湾省的开发以及他儿子郑成功夺回台湾省的贡献,都令历史不能将他忘却。
然而,贼心不死的荷兰人在1639年后再度卷土重来,这次仍是被郑芝龙用盛满火药的竹筒泅水火攻的方式重新教做人。直到此时,环中国海都在郑芝龙的庇护之下,郑芝龙牢牢把控中国制海权,成为毋庸置疑的海上霸主,荷兰也不得不看他脸色过日子。
当时但凡举着郑氏旗帜的船只可以在海上畅通无阻,安全无虞,搞得台湾省的荷兰人也不得不通过日本整来几面令旗。另外,荷兰每年都要向郑芝龙进贡1000万法郎,才能在太平洋上得以航行。荷兰人也时不时担心郑芝龙率领他的大型船队远征尼德兰(荷兰旧称)。虽然后来荷兰人趁着明末夺取了台湾省,但郑芝龙却也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芝龙虽然海盗出生,其出生的时代和阶级也决定了其思想局限,但是他却始终心怀天下,御敌于国门之外,并未同刘香那般与异族同流合污,令人钦佩至极。正是因为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的努力,才让中国哪怕在明朝末期也不被外敌欺辱,还保证了台湾的回归和祖国的统一。
所以英雄不论出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份而用异样眼光质疑他人的爱国之情。一个国家需要有英雄,也需要有对英雄的信仰,因为这样才能让国家涌现出更多的英雄,让保家卫国的不屈傲骨熔铸于民族的精神。但同样地,我们也要铭记过往的耻辱,砥砺前行,不再闭门造车,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世界,博采众长,为中华之振兴而奋斗。
参考资料:
《明史》
《郑氏史料初编》
《郑成功传》 黄宗羲
《郑芝龙航海图》考——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雪尔登中国地图》名实辩 林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