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的观赏机制
时间:2019-11-08 12:24: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王小鲁 泰禾/文《少年的你》算得上是2019年的现象级电影,它被称为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国产青春片。在这部电影之前,几乎没有一部以偶像明星为主演的青春爱情电影可以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一部热门电影往往会遭遇口碑的撕裂,何况《少年的你》还改编自一部据说涉嫌抄袭的网络小说。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少年的你》罕见地做到了娱乐大众的同时还受到知识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这部电影如此受到欢迎,证明它似乎戳中了社会大众的普遍痛点,给予公众社会宣泄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创造的这种虚拟的情景,在有意无意间与无数观众的内心世界达成了一定成分的共鸣。
作为一部青春片,《少年的你》如此受欢迎,固然因为启用了当红的流量明星易烊千玺,搭配了国产“小妞电影”专业户周冬雨,产生了很具吸引力的明星效应。因此,这部电影大量使用特写等镜头将偶像明星的青春魅力放大,不断刺激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说将演员的价值进行了最大化的利用。
有人分析青春片是一种“剥削电影”,言下之意电影的商业机制让青春片中的俊男美女成为一种欲望对望,被观众的目光所“剥削”,这种观点似乎有其合理之处。
歌颂青春的美好,哀叹青春的逝去,这是青春片惯用的创作手法。对“残酷青春”的书写更是青春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剧情绪,调动观众的情感机制。
“残酷青春”的概念恐怕来自日本,大岛渚拍摄了电影《青春残酷物语》等一系列表现年轻人的作品。在社会矛盾激烈的1960年代,这些电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感。进入到1990年代,以岩井俊二为代表的日式青春片再度流行起来,《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虽然没有大岛渚时代的激烈和政治,但背后依然能够折射出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如家长的缺席、都市的冷漠,这些都市病症往往是造成的“残酷青春”的主要因素。
中国大陆的院线青春片出现比较晚,有人认为始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当然并非说过去没有表现青春的作品出现,比如1980年代获得金鸡奖的《红衣少女》。只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在宣传上明确使用了“青春片”这一概念。这部电影引领了此后多年的商业青春片的热潮。
中国院线的青春片近年的发展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电影主题从自恋、内卷逐渐转而关注更广阔的社会,从个人恋爱的失败造成的青春的迷惘,发展到一种结构性的悲剧之中,2018年上映的电影《狗十三》是一部很有解读空间的作品。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在各种规训下被迫“成长”。电影看似简单,其实搭建了几重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物理空间的结构,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精神结构。
电影也没有将少女的经验独特化,这种环境下无人幸免,《狗十三》揭示出普遍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并未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根本就是一部“成人电影”。沿着这个脉络,《少年的你》虽然在风格上没有《狗十三》的写实,而是用一种更娱乐的方式表达了青年人被社会伤害和吞噬的故事,其目标观众也不止于青少年。
《少年的你》的可贵之处,是提供了一个院线空间中少有的小人物不依靠更强大外部力量,而使用自己的方式抗击暴力的样板。这部电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种社会结构性的暴力。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笼罩在一种无法摆脱“宿命”之中,暴力将人物的命运联结,形成了一个层层压制的闭环。
少女陈念渴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和母亲穷困的现状,却因为意外卷进一场校园霸凌导致同学自杀的事件而成为另一个被霸凌的人,她从默默忍受到寻求警方帮助,最后不得不和偶然结识的街头混混小北结成了同盟,获得了暂时性的温暖。可惜当暴力升级到失控状态后,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向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屈辱反抗,以暴制暴。
暴力是这部电影很重要的叙事元素,小北通过暴力谋生,作为一个小混混,他只能通过暴力来争取一点生存的资本,电影打破了传统黑帮片对小人物可以依靠努力奋斗出一片天地的幻想,揭示了小北所在的“法外之地”一样有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少年被剥夺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高三学生陈念看似本该光明的世界里,暴力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存在着,这其中暗含了高考的压力对人的异化,师长对学生的无形压迫。施暴者魏莱没有被简单塑造成一个恶的符号,她也置身在一种残酷的权力关系之中,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她在自己的家庭中也遭受着父亲的冷暴力。而她之所以肆无忌惮地对同学施用暴力,除了所谓的人性恶之外,不仅因为家庭教育带给她的对底层的蔑视,更因为校园中“庸众的恶”对自己的纵容。
魏莱的霸凌让胡小蝶不堪忍受而选择轻生跳楼,陈念是唯一一个站出来给受害者尸体盖上衣服的人,她也因此招致了报复。校园里的其他人则处在一种媒介的“狂欢”中,电影在这个桥段里面,近乎于精准地再现了媒介的暴力,一时间,所有人镜头对准了死者,而回应这种悲剧的只有表情符号。
胡小蝶和陈念被曝光于他人的手机镜头之中,她们的遭遇被微信表情包轰炸和改写,在微信群里被放大和嘲笑,这种基于新技术的暴力形式,一定程度上成为陈念走向绝望的推手。魏莱对陈念的伤害或许不仅仅来自肉体上的殴打,更可怕的是借由手机这个媒介拍下了陈念的裸照视频,这些激发了陈念对魏莱更深的恨意,并最终失手把魏莱推下了楼梯。
电影还出现了第三种暴力,这也许是很容易被观众所忽略掉的。郑警官和他的上司都抱着申张正义的良好目的介入到陈念的生活中,但不论他们个人的愿望是否美好,他内心多么想要帮助陈念和小北,他都必须成为那个将少年的梦打破的人。陈念曾想依靠郑警官惩罚魏莱,求助失败转为和小北结成了同盟,这笔书写将人物命运推向了不可知的深渊,预示了陈念和小北的悲剧。电影的结尾处,陈念如愿取得了高考的好成绩,却在郑警官的本着善心的劝诱下说出了自己误杀魏莱的真相。这一刻,电影的情绪到达了高潮。
陈念和小北的行为最终被警察识破,获得了应有的惩戒,成人用合理的方式规训了少年越轨的行为,这本是一件合乎法律正义的事,却在电影的铺陈下让观众对这个小共同体产生了更深切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很容易在陈念“我们只想走出去,哪怕只有一个人,为什么不放过我们?”的哭喊中转换成一种对另外一种权力体系的追问和质疑。
好人惩罚坏人,正义战胜邪恶是主流电影必然的逻辑,这类的电影会让我们观看后获得一种安慰和力量。而是什么让弱小者受到惩罚,好人之间彼此伤害?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电影所揭示的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暴力,组织对个体的暴力,还有个体之间彼此倾轧的暴力,让这部电影具有了一种寓言性。这些都提升了这部商业类型电影的品相和价值。
导演曾国祥尽管迄今只有两部作品问世,但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作为导演的实力。作为《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两部青春片的作者,曾国祥证明了自己对这个类型的掌控力和融合不同类型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位从香港电影体系中成长的作者,曾国祥的成功证明了香港更成熟的工业体系和更大胆的叙事方式,依然可以带给中国院线电影新鲜和可贵的东西。也许香港电影工业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他们的电影人却依然活跃在电影工业的前沿。
《少年的你》体现出曾国祥对大陆社会的了解和把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香港电影人的一些误解。在展现主角校园生活的部分,曾国祥近乎于写实的拍出了中国内地高考补习学校该有的样子,而最后的高考戏几乎一比一还原了真实。夜晚的部分则成为曾国祥的个人风格的试验场,《少年的你》有大量的夜戏,电影的拍摄地重庆又与香港有几分相似,电影几度拍出了香港黑帮片的感觉。
小北和陈念在破旧的房间相互依偎,电影中小北房间的美术设计,与香港电影中的小混混居住的屋村几乎如出一辙。电影在两个人关系的描绘中表现的也是小北出去打架,陈念在家等待;小北受伤,陈念偷窥心疼等港片惯用桥段。至于陈念坐在小北的摩托后座飞驰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浪漫画面出现时,两个人的关系几乎可以被看做是香港老电影《天若有情》的翻版。用浪子和乖乖女的爱情故事进行当代底层青年的情感想象,根本没有跳脱出一个俗套,本质上还是对经典港片的挪用。但是为什么这段关系却依然动人,屡屡被解读出一种新意呢?
电影上映后,该片在网络上迅速引发讨论,从易烊千玺的演技到是否应该对于刑事责任年龄重新限定,从数码时代的电影美学到作品对社会的隐喻,之所以营造出如此丰富的讨论空间,观众像做完形填空一样的着迷于从电影文本挖掘隐藏的含义,一方面得益于电影作者成熟的电影语言,也得益于社会现实。
《少年的你》并非一部完美的作品,甚至有很多问题。比如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普法宣传片既视感,比如超出常理剧情(魏莱这个角色更像黑社会而不是高中生,从陈念将其推到误杀等桥段),金句式的人物对话……也许不必将《少年的你》当做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来看待,电影的重点也许并不在乎揭露了校园霸凌的可怖,而是有着更具有发散意义的隐喻。
曾国祥的才华在于,他懂得融合多种类型,调动各种元素刺激观众的观看快感,同时将个人表达藏在叙事之中。《少年的你》是一部观赏性很高的商业片,具有青春片的典型特征,有俊男美女,有热血打斗,有浪漫激情。在国产青春片的样本中,这部《少年的你》是一个好的借鉴,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观赏时的沉重,但不代表它激发的力量不深刻。这部影片为何能够激发如此广泛的共情?这部影片为电影的一般观赏机制、电影文本和社会文本互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极为生动而复杂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