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贫困户出山记:搬出大山,换个活法
时间:2019-11-11 20:16: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驱车行驶在贵州毕节的高速公路上,沿途是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青山,山顶云雾翻卷,气势磅礴,常令游客叹为观止。
然而,这些美景在当地人眼中却有另一面。它们被称作“深山区”和“石山区”,不仅难与外界连通,而且土层稀薄、土质贫瘠。居住其间者,大多只能寄身于土墙房,几代都走不出大山,也无法摆脱贫困。
扶贫队援建的奢香古镇,风景怡人。
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毕节市是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开始结对帮扶毕节,无偿投入110亿扶贫资金,派出2108人的专职扶贫团队常驻乌蒙山区,到2020年将帮助毕节全市1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截至目前,恒大捐赠到位70亿元扶贫资金,协助毕节各级政府帮扶58.59万人初步脱贫。
有了政企之间的协同、资金与人力的双重保障,脱贫目标是否就能“手到擒来”?只有一线工作人员才知其中艰辛。以易地搬迁扶贫为例,这一帮扶措施专门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在为贫困户建设新居的同时,还要前期动员,跟踪辅导。
在实地走访中,毕节市大方县星宿乡党委书记陈鹏对南都记者坦言:“如果贫困户自己的思想不转变,就算搬到了城镇居住,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也无法融入进去。”90后扶贫队员李昆也感叹:“扶贫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支援,而是去改变一群人。”
村民在打理茶园。
针对基本丧失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恒大集团投入57亿元,在毕节10个县区建设17个移民搬迁社区及50个新农村,解决毕节市22.18万贫困户的移民搬迁,同步配建教育、商业等设施,配套适宜贫困户就业的产业。
目前,全市已搬迁18.18万人,明年7月30日前剩余4万人全部搬迁入住……让数以万计的贫困户走出深山里的旧宅,已然是一项大工程;而要让他们的观念“走出来”,无疑需要更多的智慧。
迁居 “高兴,支持,配合,满意”
易地搬迁的消息是在2015年末传到峻岭村的。时隔近4年,大方县星宿乡峻岭村兼七村村支书李维富(时任峻岭村副支书)回想起当时的心情仍很真切:“高兴,支持,配合,满意!”
当峻岭村村民得知易地搬迁规划后,惊喜莫名。因为搬迁政策格外优厚:凡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己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在安置点领到一套带装修、配好基本家具家电的新房;还可以自主选择新居的位置,既可以选择就近援建的“新农村”;也可以选择在大方县城里援建的民族风情小镇“奢香古镇”。而最终会参照调查的贫困户搬迁意愿数据按需建设。
政企合作非常高效。恒大集团负责安置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协助当地干部做群众工作,而征地和施工期的“三通一平”则由星宿乡达成。2016年2月27日,星宿乡对应的两个“新农村”搬迁项目正式开工。而当地干部和扶贫队员共同肩负的走访任务,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项目完全竣工之后。
大方县奢香古镇恒大十一幼。
李维富记得,易地搬迁政策下发之后,峻岭村当时的198户、701人中,符合条件的有13户、61人。扶贫队员组织这些农户(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开群众会、宣讲搬补细则之后,有两家人表示拒绝搬迁,另有不少村民还在犹豫。
当天的参会者之一、如今的七村居民周大姐对南都记者回忆:“当时几个小伙子来我们村和村支书一起动员搬迁,根本都不太相信是免费搬,也有点不想搬。总觉得自己在老家住惯了,再搬有点麻烦,如今按照七村规划的配套产业种植冬荪、养牛,过得挺好的。”
扶贫队员们在不断给搬迁户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不少经验。易地搬迁扶贫部负责人刘鹏介绍:“做工作最好直接带着图纸去老百姓家,有必要时还可以组织贫困户参观已经落成的安置房。这种‘视觉冲击’,加之把政策讲好,能破解98%的思想问题。”
在扶贫队员、乡村干部们的疏通协调之下,星宿乡最终有118户、523人,迁入六村、七村的特色民居,另有67户、287人分为两批,于2018年6月、10月入住大方县奢香古镇。
安居 “入户辅导”,村民开启新生活
“搬进来”是第一步,“留得下”才是真目标。用当地搬迁贫困户的话来说,他们最怕的是背井离乡而又“搬到了滑石板上”,从此生计无着。其实,在易地搬迁扶贫规划中,每个安置点周围都同步配建了教育、商业等设施,并配套了适宜贫困户就业的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恒大援建大方县县城内移民安置区——奢香古镇。
比如,奢香古镇配建了商业街,新农村配建了蔬菜基地和肉牛基地等,搬迁贫困户除了有分红收入外,还能就地就业挣取工资。在解决了搬迁户的后顾之忧后,个体精神层面的感受也要照顾到。搬迁完成一年后,扶贫队员们并没有“一搬了之”,他们注意到了城乡生活模式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或安排。
2017年5月调入恒大扶贫公司的90后男生李昆,最初就在易地搬迁扶贫部工作。“我们在贫困户刚搬进新村之后,会进行专门的‘入户辅导’。告诉他们厨房家电或者抽水马桶怎么使用,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生活习惯。”李昆介绍。
而在南都记者走访的另一个“深度贫困县”毕节市纳雍县,由搬迁贫困户“变身”成为白水河社区主任的李长宝正忙着排查室内安全隐患:“我们在老家都是烧蜂窝煤,搬到城里之后,肯定有一些不懂的还在室内烧。如果他们图一时暖和,把窗子全部关上,就会很危险。”
对于搬迁贫困户而言,最初的适应过程难免有挫败感,比如钥匙突然开不了家门,原来是认错了地方;夜里很难入睡,因为在山中只有鸡犬之声,听不惯车水马龙的“噪音”。
孩子们在恒大新村里玩耍 。
但是适应后才发现搬迁出来的好处更多。来自对江镇大山村的吕良义夫妇,就为了3个学龄阶段的孩子而搬到了城镇。吕良义说:“我们老家路不通,孩子读书的地方又远,早上要走一个多小时,晚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搬到镇上,孩子上学方便多了。”
乐业 “住小楼,有工作,有收入”
从凤山乡沙坪村搬入三十八村的饶贤利,以前一家四口挤在山脚下一个破旧的小平房里,“我们家老房子算是个危房,每到刮风下雨总担心会垮塌,但家里没钱没法修。”饶贤利回忆道。搬进三十八村后,饶贤利和妻子进入了村配套的蔬菜基地里务工,每人每天有70元的收入,“到年底有分红”。
除了援建产业基地并确权给贫困户,引导贫困户成立合作社进行入股分红外,扶贫队还引进了79家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
“现在我们住两层小楼房,工作就在家门口的蔬菜大棚里,儿子也有了工作,收入稳定,好日子终于来咯。”饶贤利感慨地说。
从大山搬入城镇,生活方式也会有所变化,原籍星宿乡梯子村的彝族青年李世举深有感触:“都忙,不忙不行,但是忙法不一样。”
半年前,他和妻子在自家楼下的马路边开始经营早点摊。因为这条马路连接着县城的几所学校,身穿校服的学生、送孩子的家长都是目标主顾。他们的“固定摊位”,是一辆设计简约的餐车,营业时只需拉开侧面的车窗、撑起遮雨棚,在旁边摆好供8人就餐的桌凳即可。
早点摊开张,让李世举夫妇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这是这对“80后”夫妻第一次经商。此前,由于家中长辈久病,欠下了十多万元债务,李世举和妻子很早就离乡打工。如今,债差不多还上了。为了照看三个幼小的儿女,在分到奢香古镇的新房之后,夫妇俩开始酝酿创业。今年开春,李世举特意到贵阳学了面点制作,想要经营早餐。
李世举和妻子借了5万元钱购买餐车、压面机等生产物资。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今年5月25日“开窗”迎客。
一个早晨,李世举能售出大概30笼包子,售空就“下班”。“我们现在生意比较稳定,平均每天营业额在400元左右,节假日能有五六百元。扣除成本,每天盈利至少100多元。”搬迁之后不仅妥妥地脱贫,还在逐步致富了,对这样的生活,李世举很满意。妻子鄢福琼也淳朴地笑着回答:“有钱赚,就不苦!”
恒大新村及配套产业。
不久前,星宿乡党委书记陈鹏到奢香古镇去,又感受到了很多新变化:“有很多的新门面,是那些小伙子、小姑娘开的。人家以前是贫困户,现在穿得很时髦,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了!”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视频:南都记者 李孟麟 刘威 实习生 许婷婷
编辑:靳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