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购粮到端牢中国饭碗,数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时间:2019-11-20 21:59:4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碗米,连着天下粮仓,关系国计民生。自古以来,粮食就被看作“政之本务”,粮食储备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如今,“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已不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鲜活的事实。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按照年代线性逻辑布展,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唤醒记忆深处的共鸣。前来参观的向女士,跟记者娓娓讲述了跨越80年维度的四代人和“中国饭碗”的故事。
向爷爷生于1933年,那时候兵连祸结、动荡不安,小时候经常吃不上饭,吃过树皮、草根、黏土。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白米饭。“爷爷在世时,总能听到他感慨,‘在旧社会,老百姓吃上饭可真难。’”向女士回忆说。
向爸爸生于1957年,年轻时“有饭吃”但“只能吃半饱”。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粮食产不足需,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粮。“听父亲说,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买米,爷爷总把粮票当宝贝一样收进贴身衣兜里,唯恐弄丢了。”
“我是‘80后’,在我的记忆里,‘吃得饱’从来不是问题。”向女士聊到今年5岁的儿子,“他们这一代更是生逢盛世,从小衣食无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3年,袁隆平等人成功培育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图片来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11318万吨;1978年,粮食产量30477万吨;2000年,粮食产量46218万吨;2018年,粮食产量65789万吨。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沉重的历史课题摆在了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面前——如何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更是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也解决不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等票证。(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付朝欢 摄)
为了缓解全国粮食严重紧缺等造成的产需矛盾、供需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等票证。1955年,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发行。在“票证时代”,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洗衣要肥皂票、烧火要煤票,买电器要购买证,最困难时连买火柴也要票。
票证背后是短缺。通过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1958年,毛泽东提出农作物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虫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间管理),并于次年写进党的正式文件。“八字宪法”在当时促进了农业稳产,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序幕。(中国改革报、改革网实习记者 安宁 摄)
受制于时代条件,虽然历经30年艰难探索,中国人的饭碗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解决,全国还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序幕。在他们按下红手印后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粮食生产突飞猛进,连破关口。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粮食收储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1990年9月,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对搞好丰歉调剂、解决主产区农民卖粮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和粮价基本稳定。
▲1993年2月,伴随城乡居民近40年的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高弘杰 摄)
1993年2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从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结束,伴随城乡居民近40年的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今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记得小时候,买粮只能拿着口袋去粮店。如今,粮油产品品种齐全、琳琅满目,网购快递送粮上门更是方便快捷。”向女士说。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三大经济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高度评价。
原标题:《从凭票购粮到端牢中国饭碗——从70周年大型成就展感受中国农业发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