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狮龙大道考古工地⑥丨文物修复

时间:2019-10-29 13:59: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走进狮龙大道考古工地⑥丨文物修复

前面几期,我们已为大家呈现了狮龙大道项目的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介绍了茶岭、甘草岭、沙岭等遗址及科技考古等内容。这一期将带大家走进修复实验室,了解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

正如大家在前几期看到的,茶岭和甘草岭遗址的大部分墓葬在清理后往往是一堆常人难以辨识的碎陶片,完整陶器较少。陶器出土情况是这样的:

▲ 茶岭T0909 M47出土陶器

▲ 茶岭T0809 H7出土陶器

▲ 茶岭T0710 M13出土陶器

▲甘草岭T0809M49出土陶器

出土的陶片破破烂烂,这怎么跟我们在博物馆参观看到的精美陶瓷不一样的啊,小编感觉到一万个伤害!

这还能修起来吗?

不怕,我们有文物医生!望闻问切!分析病情,对症下药。茶岭、甘草岭遗址出土的陶器多呈碎片状态,可能与碎物藏习俗及二次葬有关,完整的陶器可能被有意打碎,也有的仅随葬部分陶器残片。并且,陶片大多质地脆弱,一碰即碎,多部位残缺,难辨器形,这与陶器的陶土成分、烧造温度及埋藏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

怎么救治这些支离破碎的陶器呢?我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同事针对出土脆弱文物,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考古现场整取法保护,再在实验室内修复。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

文物发掘出土后,对于脆弱文物,我们采用整体提取的方法,用石膏和锡纸对文物进行整取。

石膏整取法:先剪取合适大小的宣纸覆盖住器物表面,喷洒水打湿宣纸,然后用保鲜膜包裹器物,再覆盖蘸满石膏浆液的麻絮,敷上混合均匀的石膏。待石膏发热变硬后,用竹签插入器物底部的泥土,使器物与土层分离。依靠石膏的保护支撑,实现器物的整取。

文物修复

文物出土后进入到修复实验室,由我们的能工巧匠进行修复。

下图是茶岭M161:3出土的陶罐,出土时已看不出原本的器形,一件陶器碎成几十多块碎片。

修复后的陶罐:

茶岭M64:1陶鼎整取回打开修复前:

修复后:

大家是不是很惊讶,这到底怎么修复起来的,那就跟着小编一起走进文物修复实验室,看我们的文物医生们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清洗

陶片出土后浑身沾满泥土,第一步肯定是先洗个澡!泥质硬陶片,一般可直接用水清洗。

但质地较差的软质陶片,则用手术刀和毛刷轻轻剥离软陶表面的泥土,然后用乙醇和水1:1混合作清洗剂,用细毛刷轻轻洗刷。

加固

如果陶片质地太差,需进行加固。常用的加固剂有Parliod B-72(丙烯酸树脂)、三甲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经稀释后配成一定浓度的加固溶液。用刷子将加固剂涂刷到器物表面,让溶液慢慢渗入。每次少量、反复涂刷加固剂。根据文物修复的要求,加固前后文物的颜色是不变的喔。

拼对

拼对,类似我们玩拼图,一大堆碎陶片需要我们依据碎片的形状、颜色、纹饰和薄厚等大体分类,找到它所在位置,逐步拼接。但拼图是标准件、规整的,而我们的碎陶片往往支离破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慢慢拼接。

一片接一片,找寻着它们原本的位置。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面对杂乱无章的陶片,我们一般都是先找非常特征的口沿、圈足等开始拼对。在常人眼中,这是个枯燥而耗费时间的活,需要坐得住!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需要的是对文物的敬畏与热爱的诚挚之心。

我们的文物医生凤姐(这凤姐不是前几年的那个网红凤姐,哈哈哈!)正专心致志地修复陶器。

软陶的断裂茬口在经过几千年的泥土侵蚀后已磨损不清,陶片的位置难以确定。修复过程会对照着出土原始照片来拼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考古现场整取陶器,整取能更好保留陶器各部位的位置信息。

积小成多,从最开始分散的几十块碎片到初具器形,离不开我们文物医生的一双巧手。

粘接

将拼对好的陶片用热熔胶进行粘接。

粘接过程,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常常会碰到某陶片出现一点错位,而导致器物拼接不成或者变形。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时要进行整形,慢慢调整,必要时还要拆下陶片重新粘接。有时需反反复复调整、粘接才能成形。如果粘错了,或者原来没有找到的陶片,又找到了,怎么粘回去啊?这里又有文物修复的另外一个要求了,就是可再操作性原则。针对粘错这类情况,要求使用的粘接材料具有可逆性,可以把粘错的去掉,重新粘接,就是文物医生开的药都是“后悔药”。真正到医院看病,如果吃错药了,那就不行了。

补配

陶器在粘接后有时仍不能完整恢复其形体,或者本身就缺少某一部分。这就需要对残损部分进行补配,以恢复器物。我们选用石膏等材料来填充器物的残损部分。

先调制石膏,在干净的石膏碗装上适量的清水,缓慢加入石膏粉,均匀搅拌。

调制成浆状后,用勺子等工具将石膏浆填充到较大的裂缝和开裂断面等缺损部位。

这里再给大家普及一个文物修复补全的要求,就是不可臆造的原则。

上图是著名的维纳斯断臂雕像。你觉得这个断臂的手,应该怎么补呢?呵呵呵……所以文物修复,必须要有明确的依据,是“修复”,不是“创造”!补配后,等石膏凝固,对补石膏的部位根据其有依据的器型进行修整磨平。

磨平修整也是磨性子的一个过程。用砂纸、手术刀慢慢地把石膏表面磨光滑、修平整。这个过程很耗时间,很磨耐性,往往一磨就是一整天。

器物表面一些裂缝的痕迹仍清晰可视,需要用石膏进行填缝处理。

经过我们文物医生的鬼斧神工,一件完整的陶器就出现在大家面前。

以上器物是按照考古修复标准进行保护修复,补配的石膏未做进一步的上色处理。后期为了让文物有更好的展示效果,还需进行仿色作旧等展示性修复,保证展出文物的美学和观赏性。

保护修复过程中,有以上表面清理、加固、拼对、粘接、补配、随色等固定流程,但又不拘泥于先后顺序。清洗过程中,往往实行边清理边加固、边清理边粘接的方法。拼对和粘接自成一体。需灵活调整及时采用适当的工艺,对脆弱陶器进行有效的保护修复。

一件碎成几十多片的陶鼎要经过道道工序才能脱胎换骨。出土的大量碎陶片都需要经过我们文物医生之手才能重生,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文物发掘出土后并不能很快交给博物馆陈列展示,因为出土文物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修复,考古资料也需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破陶片?or宝贝?

听闻小编在考古机构工作,每逢年过节,小编的四大伯八大叔常兴致勃勃拿出个铜钱、纸币等等之类的,让帮忙看看值多少钱?能不能给儿子在城里换套房子?

考古人不是搞文物鉴定的!也不清楚这些铜钱纸币的市场价值!我们更看中的是文物背后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

公众对考古还存在着或这或那的误解。小编在工地时,也常常能听到民工三三两两地讨论着。

民工甲:这破破烂烂的陶片有啥用?拿回家都没人用,哪会有人去偷呀?

民工乙:古董不都是很精美吗?!怎么考古挖出的是这些烂陶片?

考古人:考古是发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是通过发掘出来的文物讲述过去的故事。陶器的修复从发掘现场保护到修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别人眼中的破陶片却是考古人员眼中的宝贝。

对考古学者而言,这些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无价之宝一旦重见天日,要从残缺不全或锈迹斑斑的背后,找寻历史的屐痕,读出深层的过往。

近年来,随着盗墓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庸俗化和一度风靡,盗墓活动被渲染成一种很“高大上”的探险行动,导致其本质的违法性被弱化或掩盖。再加上部分公众对考古仍存在着诸多误解,把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个别人甚至曲解为“考古就是合法盗墓”。这里,小编要再三强调的是,考古与盗墓有着本质的区别!

盗墓,是盗取古代墓葬中的精美随葬品而获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常造成国家珍宝的流失。盗墓分子直接破坏墓室,盗走自认为值钱的文物,其它的全都不顾,经常恶意毁坏。

考古发掘是在保护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的,不是破坏。发掘过程会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规程来操作,对每一类遗迹、遗物都要采集图纸、照片、影像等基础资料,对出土文物会采取精心的保护措施,对这些碎陶片能修复的要力求复原,文物的最终归属是全部“上交国家”。现阶段的考古发掘很多是配合基建的抢救性的被动发掘。考古也不只是挖古墓、挖文物,还会对城址、聚落等遗址等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特别重要的遗址还会原址保护,原定的建设项目也会因此更改选址。

盗墓分子只关心经济价值高的精美随葬品,而不会去关注墓葬的结构及随葬品位置、组合等,这些信息能反映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及时代特征等,可以复原出那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再现祖先们的文化。但盗墓分子往往直接将墓葬破坏,再无恢复的可能,也就失去了了解历史的重要线索。而在考古学家眼中,无论是精美的青铜器还是破碎的陶片,都是研究古代历史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如果考古等价于盗墓,又何须对碎陶片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

给大家介绍完狮龙大道文物修复工作后,走进狮龙大道考古工地微信推送系列也就暂告一个段落了,小编从编辑的过程中也学了不少东西,算是完成任务,但还不能回去洗洗睡,要回到实验室修复文物去了。

撰文:林莉琼

供图:张 萍

编辑:郭怡乐

审核:张强禄

审定:朱海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广州考古"(ID:gzkaogu)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上一篇: 原创王者荣耀:排位补位到辅助怎么办?玩好...

下一篇: 香港经济或全年负增长林郑月娥:治本在止暴...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