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潘麟先生重新认识瑜伽】皇冠瑜伽健康观——身心灵的健康(下)
时间:2019-11-09 10:18: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导言 2013年8月21日,在香港教育学院,潘麟导师讲授了“皇冠瑜伽的健康观——身心灵的健康”。在演讲中,一是以东、西方文化为背景,比较了两种文化对身心的不同认识;二是介绍并展示了旷世绝学“狮子吼”;三是与现场听众沟通与交流。关于皇冠瑜伽健康观,潘麟导师将其分为身、心、灵三个层次,并逐一展开论述。
关于心理健康
心理的健康主要取决于人格的完整和理性的健全,再具体些,就是指心智的成熟,情感的管控,逻辑的清晰,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程度,以及对自我的超越等。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人们遭遇的变化是史无前例的,所有人都在经历着急剧变动着的世界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几乎所有人都在这场巨变所带来的高压中,承受着人格异化、心理变形、情感错乱、认知偏失等所引发的诸般烦恼和痛苦,故当代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缺失的问题,极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或者说是灾难性的。佛说“众生皆在病中”,“众生至可怜悯矣”,于当下这个时代,尤为显著。总结一下我们当代人的精神现状,大体可用“三无”和“四不”来概括。
“三无”是无体,无根,无力。
当代人精神在严重的物化和工具化趋势下,失去了可以依凭的主体,此谓之“无体”。不似我们的古人以生命为体,或者说是以佛性和人性为依凭的主体,一切自佛性和人性为出发,一切的最后同样回归于佛性和人性。有了坚固的依凭主体,我们的人格和精神就能立得住,就能于天地间站起来,恢廓起来,而成长为一个伟岸与健康的灵魂。
人类的精神很似树木,必须有根,根深才能叶茂。中国人此前的精神主要扎根于三者之中:
一者扎根于家族血脉之中——以亲情为纽带,将我们的精神扎根于家族传承之传统之中,扎根于“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之中,将历代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作为精神偶像和效法的对象,并有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戒子书”“家训”“遗嘱”等令我们遵循和恪守,以此为我们的心灵土壤,将我们的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入此土壤之中以为依凭。此谓之“血脉之根”。
二者扎根于文化传统之中——过去七十二行都有各自的传承,绘画、音乐、书法、戏曲、手艺、农耕、养殖,乃至于政权等几乎一切行业,都有各自的传统与传承,在人们学习这些行业,在走进职业人生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业之本,同时在安身立业的过程中,将心灵接通历史,融入文化传统之流,心理于此获得充实,人格于此获得壮大。此谓之“文化之根”或“学统之根”。
三者扎根于智慧传承之中——宗教家是博爱与慈悲的化身,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修行家是解脱的化身,艺术家是美的化身,道德家是善的化身……总之,这些人类的杰出者皆是生命或心性某一方面的化身与载体。若有幸拜他们为师,恪守着尊师重道,久之,我们也将成为他们的心性之化身,成为他们的智慧之载体。师父与历代之圣贤的法脉与智慧成为了我们心灵的甘泉和精神成长的土壤,使我们的精神深深地孕育于此富饶的土壤之中。此谓之“生命之根”或“道统之根”。
如今,“血脉之根”,“学统之根”和“道统之根”俱已不存,致使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皆成无根之萍,无本之木。孤苦无依,四处飘零。悲夫,最不幸者,可能就是吾辈之人了吧!无体复无根者,必导致无力之现象。故当代人之精神最为散乱。无原则无操守、精神涣散、人格枯萎等随处可见。古人于悲凉世界中坚强地挺起伟岸的脊梁、于必要之时不惜杀身成仁、不惜为法忘躯,如此光辉之精神,如是雄沉之人格,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可知当代人精神之病,已入膏肓久矣。
所谓“四不”是指当代中国人精神中普遍存在的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之现象。百年来,从打倒孔家店到破四旧,再到“文革”浩劫,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像中国,如此地厌恶和仇恨自己的传统文化,必毁之而后快,必亡之而后幸。废墟之上,放眼望去,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面对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犹如白头宫女在回忆着隔世的繁华。在渐行渐远的当代,我们不再有精神的家园。此谓之“不古”。
何谓“不今”呢?在追赶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国人大脑中仍然残留着很多非常陈旧而腐朽的东西,如三从四德啦,如重男轻女啦等等,仍然残留着很多迷信和巫术的东西,仍然残留着很多莫名其妙的禁忌和古怪的风俗等等,与当代所谓的现代化很不一致。由此,必将引发种种精神上的分裂和混乱。
一百多年前,我们就开始系统引入西方文化,其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百年来一切以西方马首是瞻的局面。一两百年来的西化过程即是去中国化的过程。在欧风美雨的强劲冲刷下,国人越来越深刻地亡失了自己的身份,终成为中国人的身躯,西方人的灵魂——当今国人很可能是灵肉分离最为严重的时刻。一两百年的去中国化,去民族化,去传统化,此之谓“不中”。
不要以为经过百年多西化后,我们就真的变成了西方人。事实上我们几乎永远成不了地道的西方人。西方人还是西方人,我们还是我们。我们与西方人之间先天的诸多根本差异,并没有因为百多年的西化而有多少弭平,那个望不见对岸的鸿沟依然存在着。国人对西方文明下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思维方式等等,迄今为止,真正理解者甚少,绝大多数人仍处于雾里看花、盲人摸象阶段。不要以为泛泛地看了几本中国人翻译的西方哲学书或文学书,就以为懂了西方文化了。说到真懂,谈何容易!此之谓“不西”。
处于此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当代国人之精神甚为可怜,如一只丧家之犬,无有归落;如一个国际间的游魂,失去家园。
综上所述,皇冠瑜伽认为,如欲重塑心理健康,必须从严重物化之中回归精神,重视生命主体,恢复心性之自觉性、自足性、自在性、自律性、永恒性、光明性、创造性等,再建血脉之根、学统之根和道统之根。否则,我们的精神将永难建立,人格将永难成熟,心理将永难强健,情感将永难顺畅。
关于灵性健康
瑜伽哲学中身心灵的“灵”与灵魂不是一回事,我们把这个“灵”理解成终极关怀和终极存在。我不知道香港这边的情况,也有十多年不在大陆了,去年我回到大陆以后,发现大陆有许多所谓的灵性课程,说实在的,我看多数都带有欺骗性和虚假性。把心理学课程也名之曰灵性课程,把一些很常规的课程前面都加上了“灵性”二字,什么灵性教育、灵性成长、灵性健康等等。因为怕与他们混淆,如今我们很少用“灵性”二字了。
其实,“身”“心”“灵”这三个字,最早起源于古老的瑜伽,是瑜伽的专用名词。瑜伽追求的就是身心灵的健康,不仅追求身体的健康,还要追求精神的健康,最终追求灵性的健康。灵性的健康是终极的健康,是真正的健康。
什么叫灵性呢?灵性就是终极的生命存在。所谓的灵性健康,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面健康,生命全面的健康不等于通常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加上心理健康(这个心理是指西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灵性的概念比通常意义上的身加心,要深广得多,也宽泛得多,它包括身体和心理,但又远远大于它们的相加之和。到底这个灵性是指什么呢?它是我们的终极存在,这个终极存在,我们把它叫做生命。
人最终要到哪里去?要回归到终极存在那里去,就是回归到绝对主体,并作为一个绝对主体的存在。这就是东方人的终极追求,不管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以及我们的瑜伽,其终极追求都是回到那个绝对主体中去,成为绝对主体。佛家把绝对主体叫“法身”“佛性”或“般若”,瑜伽把绝对主体叫“梵”或“灵性”,儒家称之为“仁”或“天”,道家把它叫做“道”,基督教则名之曰“上帝”。
道也好,生命也好,梵也好,法身也好,皆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那个绝对的、完整的、自足的、超越一切的主体性存在。修行就是回归那个主体性存在,成为(融入)那个主体性存在。(这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如果展开讲需要几个小时,或十几小时,才能把“主体性存在”大体上说清楚,今天时间不多,只是略作提示,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全面讲。)
总之,什么叫灵?灵就是终极存在。什么是终极存在?什么样的存在才叫终极存在?就是绝对的主体性存在,佛家叫“证悟法身”,道家叫“与道合一”,瑜伽叫“梵我一如”,儒家叫“天人合一”,名相不同,其实意无非是全面地融入那个绝对的主体性存在,以此来实现(恢复)灵性的健康。
如果我们不融入主体性存在,没有实现我们的终极关怀,情况会怎么样呢?我们就会得病,必然会患上一系列的疾病,过去称此系列症状为“灵性饥渴症”,我们生命科学称之为“终极关怀缺失症”。此症状是一组症侯群,是由一系列的症状和病态所构成,且每个人的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在此只是择其主要症状介绍一下:
第一是漂泊感,像气球一样,像断了线的风筝,到处漂泊,像一个没有人收养的流浪狗到处流浪。第二是空虚感,觉得活着没意思、没价值,活着没劲,尽管有吃有喝但活着没劲,一点意思都没有。第三是恐惧感,是死亡给我们的恐惧。我们一生都在死亡的阴影下,被死亡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每当我们一想到死亡,就会颤抖,就会紧张。第四是不安全感,这是漂泊感的另外一种感受,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我们的生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没有找到永恒的安全港湾。
有些人认为,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因为我身上的钱少,等我钱多了就好了。错!等你钱多了,你更没有安全感了,因为你还要担心你的钱的安全。也有一些人认为,没有安全感是因为自己的权力没有足够大。其实权力越大越如履薄冰,更没有安全感。安全感与权力的大小、与金钱的多少都没有关系。
没有安全感,真正原因是来源于对终极关怀的缺失,只要没有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我们就生活在不安全感中。终极关怀,也就是那个法身、那个上帝、那个道,是我们永恒的家园,永恒的安全港湾。你只要一天没有达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你就一天生活在非安全感中,这是必然的。不管你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管你是什么文化背景,不管你是什么性别、什么年龄段,只要你没有实现你的终极关怀、你的灵性关怀,漂泊感、空虚感、恐惧感、不安全感等等就必然如身影一般紧跟着你,所有人都是如此,无人可以例外。西方的基督教把这种感受叫做“上帝的呼唤”,或者叫“神的呼唤”。神用你的空虚感、不安全感、漂泊感等等来呼唤你。只要你有这些感受,就证明你离上帝越来越远,上帝就呼唤你回家。佛家把“终极关怀缺失症”叫做“罪业的惩罚”,儒家则称之为“良心的不安”。总之,呼唤也好,惩罚也好,不安也好,都是一种病态的现象,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一种异化的现象。
“终极关怀缺失症”,有缺失就有遗憾。有缺失有遗憾,就证明你的存在不圆满。那么你就要去奋斗,去追求圆满和完美,这就是东方人为什么要追求解脱、追求修行的原因。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追求终极的灵性成长,最终实现灵性的圆满。只要我们的灵性不圆满,得不到实现,我们的一生就会处在漂泊、恐惧、空虚、无意义等各种不良感受之中。如果这几种感受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我们就不可能获得真正而恒久的幸福和快乐。恐惧感、恐死感越强,幸福指数就越低。反之,你越是超越你的恐惧和死亡,你的幸福感就越强。
一般人痛苦地生活一生,很多时候其痛苦不是来自身体的疾病,也不是来自精神的疾病,而是来自于灵性未能经由修行和明师开示而获得实现和彰显所致。没有实现灵性的需求,没有实现人道合一、梵我一如,我们就在病中,这个病更多的是指灵性的疾病,指的是我们的存在性疾病。这种病才真正是人类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终极疾病。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成真人,儒家的成圣贤,基督的道成肉身,瑜伽的梵我一如等等,是彻底治愈“终极关怀缺失症”的良药,不仅可以实现生命的终极圆满,同时也是实现灵性健康的不二法门。
——摘选自生命科学系列经典丛书之《以心传心·皇冠瑜伽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