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11零点后:订单创建突破峰值操盘手称有惊无险
时间:2019-11-11 09:13: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天猫双11数据随时更新。摄影/新京报记者 梁辰
双11再至,零点后的1小时,各电商平台竞争最为激烈。11月11日,率先公布成绩的是阿里巴巴,0时1分36秒,成交额突破100亿。这比2018年少用了29秒。数分钟后,京东披露累计成交额达1313亿元人民币,不过,这一数字是11月1日到10日的240小时的总和。1时3分59秒,阿里巴巴宣布交易额破10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随仍在不断增长,2时30分左右成交额超过京东披露的数值。
作为最先挖掘双11成为销售节点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从2009年开始已经完成了10届双11。在外界看来,这是马云卸任董事局主席、张勇接任后的首个双11。作为双11的缔造者,张勇几天前在电话会议上将双11在购物节的基础上,增加了营销节的定义,并表示,“人们有很强意愿参加这次活动,在这一天购物”,而供应方面,商家、零售商和品牌商们都学会了为双11活动做充分准备。
对于2019年双11,张勇表示,我们与许多品牌进行合作,推出了很多专门定制的新产品。这样一来,双11也是一个营销节,不仅让品牌商推广自己的品牌,还能深入消费群体。市场方面,包括LAZADA和速卖通的国际市场也有参与,但会因地制宜采取本地化的经营方式来吸引当地的消费者。此外,阿里巴巴为此次双11活动投入了很多技术,也为阿里旗下的移动端APP上线了很多新的特性,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这一次双11全程的操盘手已经是蒋凡,后者是现任天猫及淘宝的总裁,阿里巴巴最年轻的合伙人。阿里巴巴曾将这一次双11定义为下一个十年的开局,30天前的启动仪式上,蒋凡预计,将有5亿消费者通过手机天猫和淘宝参加双11,将为消费者至少节省500亿元人民币。他还表示,将不再只是追求GMV的增长,并将全面推动绿色物流,倡导11月20日成为“全国纸箱回收日”。
11月11日凌晨,在杭州总部的报告厅,蒋凡面对媒体对第一小时的成绩总结时用了“有惊无险”。蒋凡并没有更多地解释“惊”背后经历了什么,但他谈到了手淘的日活用户数、24个月免息分期的支付方式、新品首发,以及有一半的品牌参与直播互动。蒋凡鼓励所有人去买买买,他表示要在今天晚些时候再去对数据和成绩做出解释。
对于更快地突破关键成交额节点,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表示,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供给和需求之间有了更好的互动,以及各要素之间更好的协同。
此前,券商天风证券发布研报称,今年双11最主要的不同体现在新用户、新商品和新渠道三个方面。其中,下沉市场用户贡献了新用户的主要增量,阿里数据显示,即使下沉市场用户同样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聚合电商内容与流量,短视频平台促成近40%的转化率与亿级流量的商业碰撞。
交易开始后的半个小时,阿里巴巴披露数据显示,按行政区划分的成交额榜单中,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线城市都没有进入前三名,而为广东、浙江和江苏所占据。前20名中,拥有众多下沉市场的城市的河南排名第9,山西排名第20。亚太智库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表示,这体现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可以创造新的增长函数,改变产业布局。
与以往双11另一个不同的是,阿里巴巴首次邀请了华为、海尔、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商家进驻其位于杭州西溪园区的访客中心,设立作战室。阿里巴巴工作人员介绍称,邀请厂商参与,是为了即使提供服务,阿里工作人员将于厂商共同面对双11。其中,食品制造商雀巢工作人员表示,前15分钟的销售超过其此前预期,而森马电商总经理邵飞春表示,与去年相比,成交额有很大的提高。
前期的预售与前两个小时更大的补贴迅速推高了双11的成交额,大量订单交易在前一个小时内完成。10月21日开始启动的预售25分钟后,化妆品品牌雅诗兰黛就宣布交易额就已经超过了2018年双11全天。截至10月31日,天猫双11预售破亿元的品牌数量已达64个,数量比2018翻倍。双11当日,悦风诗吟为前两个小时下单购买面膜套组的用户提供了买一送一的优惠。
阿里巴巴披露,截至1时,2019年双11过亿品牌达到84个。从品牌类型来看,既包括苹果、小米、海尔、华为、美的、格力等数码家电产品,也包括阿迪达斯、优衣库、波司登、太平鸟等服装品类。还包括雅诗兰黛、完美日记、百雀羚等美妆护肤品,以及三只松鼠这类食品商家。与此同时,订单创建峰值创下新的纪录,达到每秒54.4万笔,是2009年首个双11的1360倍。
为了保障高流量并发时的系统稳定,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其核心系统已全部运行在阿里云公共云上。两个月前,阿里巴巴就已将数以十万计的物理服务器在用户“无感”的情况下,从线下数据中心迁移到云上。由此,阿里巴巴成为了全球首个将核心交易系统全部运行在公共云上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从以往双11来看,除了零点后,阿里巴巴全天还将应对其他不同高峰时点,其IT基础设施仍面临考验。
新京报记者 梁辰
编辑 王宇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