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资金压力加大房企人事组织双“动刀”
时间:2019-11-15 12:56: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周子荑)临近年底,房地产企业上演了一出出内部调整大戏。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两个月以来,众多房地产企业向内部组织架构“动刀”。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少房地产企业在营销和融资方面承压较大,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的背后是行业大环境的不景气。
资料图。图片来自CNSPHOTO(图文无关)
一收一放的组织架构调整
今年第四季度以来,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挥刀进行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调整主要包括以融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信)为代表的“拆分”类和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为代表的“合并”类。
11月12日,有信息显示,融信进行重大组织结构调整。原本融信的四大事业部及西南区域公司“4+1”的事业部格局,将裂变为十个区域集团和公司,分别是福建区域集团、广东区域公司、沪苏区域公司、江苏区域公司、山东区域公司、浙江区域集团、河南区域公司、天津区域公司、山西区域公司和西南区域公司。
对于组织架构调整的意图,融信内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达成千亿元销售目标之后,融信进行业务拆分目的是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实现精细化运作。具体而言,业务拆分后,此前较强的业务板块会有更高的自由度,而此前相对较弱的业务板块也将获得集团更多的帮助。
与之相反,万科采取了“合并”内部架构的调整方案。据了解,万科撤销了总部原有的12个部门,成立三大中心,分别为事业发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三大中心由26个中心合伙人进行管理。对于业务单元的合并,万科内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万科的架构调整是为了打破“金字塔”模式,使公司内部架构更加扁平,激活组织和人的活力。
既然融信和万科都是为了激活组织活力、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那为什么会采取看似截然相反的措施呢?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小嫱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两者调整都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措施相反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公司高管的战略思考不同。实际上,无论是合并单元还是拆分裂变,都是对组织架构的调整,团队的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企业组织架构的“统分”与企业各自的定位和经营相关。有些企业进行业务合并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收权,尤其当企业经营遇到一些问题时,需要收权进行管控,以防范区域业务操作不规范出现影响总部发展的问题。而融信拆分业务单元则是为了放权,目的是促进分公司区域市场的发展,提高相应的运作效率,扩大总体规模。但无论哪种调整都是基于目前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资金压力凸显
房地产企业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还伴随着一波高管离职潮。实际上,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高管离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近一个月来更是频繁。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房地产企业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的背后是行业大环境的不景气。
据了解,今年10月17日,新力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王炎离职;10月17日,正荣集团行政总裁王本龙离职;10月22日,中体产业集团副总裁刘君离职;10月23日,南国置业副总经理吴疆离职;10月23日,南国置业证券事务代表余东亚离职;10月24日,招商蛇口常务副总经理朱文凯、非执行董事赵晓东离职;10月25日,阳光城集团监事陈超离职;10月28日,粤海置地执行董事曾奕离职;11月10日,正荣地产发布公告称,行政总裁王本龙已离职。
对此,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房地产企业高管在营销和融资方面承压较大。今年上半年不少房地产企业的高管离职也是由于企业全年营销目标过高,或负债水平过高、融资乏力。高管的变化无疑体现出房地产行业正在从高速野蛮式增长切换到中速重质化发展,无论是高管还是其所在房地产企业的决策层都需要逐步调整好心态,在“房住不炒”的大时代下更为健康稳定地发展。
王小嫱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房地产企业一系列机构和人员调整反映了市场环境的严峻形势,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压力较大,需要摸索转型和升级的道路。实际上,在政策面、资金面都趋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回款慢、去化压力大,完成业绩的压力也大,因此房地产行业开启了一系列机构和人员的调整来加快公司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约14.5万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今年1-9月回落0.1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自筹资金较去年回落0.2个百分点,降至3.3%。业内人士分析,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资金压力非常大,这使得房企的到位资金增速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