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半个地球,东莞援非医生不仅能治病宣教,还能开荒种菜!
时间:2019-11-22 09:50: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赤道几内亚位于非洲中西部,与东莞跨越近半个地球。今年7月6日,东莞援非医疗队飞往赤道几内亚,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助。
转眼间,已经过去4个多月了。援非的东莞医生们从医疗业务到衣食住行,都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一起来听听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谢小菲、肿瘤外科学主治医师陈刘镇、儿科主治医师黄转弟、眼科主治医师郑锦标这4名东莞的“白衣外交官”说说援非的那些事儿。
医疗篇
患者送凤梨表谢意 夸赞郑锦标医术精湛
四个多月的援助工作,对郑锦标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虽然赤道几内亚经济不太发达,但民风淳朴,当地居民见到医生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amigo chino(中国朋友)。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都会遵守秩序,不会因为等候时间过长而埋怨,特别地尊重和信任医生。
驻地设有门诊和体检,很多当地居民会慕名而来。郑锦标记得,有一天,一个当地患者焦急地来到驻地找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得知他前几天在西班牙的一家医院做了右眼角膜移植手术,术后西班牙医生让他佩戴角膜接触镜促进康复和减轻疼痛,并定期更换。当该名患者回到赤道几内亚后,找了几个医院和眼科诊所,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为其更换。
了解患者的情况后,郑锦标向他解释这是一项简单的操作,随后为其更换角膜接触镜,“患者还为此不断地感谢医生,夸赞中国医疗队技术精湛。”郑锦标说,几天后,该患者还特意去到驻地,坚持把自家种的凤梨送给医疗队表达谢意,一份纯真的跨国友谊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肿瘤外科学主治医师陈刘镇
取出异物 解除同胞“疑难杂症”
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援非医疗队除了援助当地患者,也为华人同胞提供医疗保障。“有一次,驻地来了一名手部受伤的华人,该患者四天前搬运东西时被撞伤了右手。”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学主治医师陈刘镇记得,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该患者只能自行简单清洗了右手,便又工作。可没料到,之后他的手部出现大范围的红肿疼痛并持续加重,随后该患者被送到医疗队巴塔点进行治疗。
这种大范围的红肿是因为伤口炎症扩散加重导致,还是异物进入手掌引起的?在缺少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支持下,援非医生们一时无法明确诊断,一再追问病史,“但该患者坚持认为,当时没有异物进入手掌。”
在进行抗感染治疗3天后,患者的手部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唯独手背侧虎口划痕附近炎症还是继续加重,触痛非常明显。陈刘镇和眼科医生郑锦标共同承担驻地外科医生的职责,经仔细探查与手术,医生们终于把患者手掌红肿的元凶——一段木屑取了出来。10天后,该患者手部伤口完全愈合。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谢小菲
深刻体会医患沟通重要 勤练外语
医疗保健组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新旧队之间必须无缝对接。到达赤道几内亚后,谢小菲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就开始紧张的交接工作。
虽然赤道几内亚的住宿、出行、通讯都比国内差很远,但由于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谢小菲逐渐适应了。“停电了,可以用面包充饥;如果要断水,提前用大水缸储水。”谢小菲回忆,在没有网络的日子里,她就安静地看书、做运动。
到达赤道几内亚4个多月,谢小菲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路途中。“在国内当医生,通常是病人拿着病历,等待医生叫号进诊室;做医疗保障工作,则是为一个保健任务东奔西走,需要随时做好充分的预案和物资准备,诊疗方案要实际可行,医患沟通也更关键。”
在这次的援非行程中,谢小菲深刻体会到医患互相理解与体谅的重要性,尤其在药物紧缺的情况下。为此,工作之余,她也下功夫勤练外语口语和补充词汇量,提高和患者的沟通能力。
儿科主治医师黄转弟
儿保误区多 联合当地医生做宣教
到达赤道几内亚后,黄转弟进入马拉博医院的新生儿室工作。
在执行医疗保健任务的过程中,她发现当地在婴幼儿保健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便努力向他们做好宣教。
黄转弟举例,在儿童保健门诊接诊患儿时,经常发现有些儿童得了脐炎,家属用当地的土方法处理,在脐部撒上盐巴,导致脐部炎症加重,皮肤溃烂甚至流脓。为此,黄转弟会专门跟当地新生儿科医生讨论,联合当地护士一起做好宣教工作,让每个母婴区及新生儿室出院的婴儿都能常规做好脐部消毒护理。
最近,有个新生儿黄疸的患儿在驻地医院接受蓝光光疗。黄转弟巡房时发现,患儿没有使用眼罩遮盖眼睛。经了解,原来当地习惯用一块很薄的纱条来罩住眼睛,患儿在哭闹的过程中经常滑落。
“在照蓝光的过程中保护好眼睛非常重要。”于是,黄转弟赶紧用还不太熟练的西语向当地医生阐述这一细节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用纱布和遮光布制作简易眼罩,使用这种新的眼罩,避免了之前问题。
面对当地一些不当的“土方法”,黄转弟明白靠一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去纠正是有难度的,“但这也恰恰是医院连续多年开展援非医疗的意义,接下来我们还将联合当地医生一起教会居民们正确的育儿知识。”
生活篇
精心打理荒地 医生们吃上自己种的蔬菜
每到傍晚,城市的海边都会有不少当地人前来休闲散步,而这里也渐渐成为了援非医生们“放风打卡”最常去的地方。陈刘镇说,惬意地吹着来自大西洋的海风,一身疲惫也会瞬间被吹散。
工作之外,援非医生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渐渐丰富起来。
“刚到巴塔驻地的时候,我们发现驻地院子里有很多菜地都成了荒地。”郑锦标回忆,于是,大家在工作之余开始精心打理菜地,“如今,援非医生们已经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很有成就感。”
巴塔驻地的大门和外墙日久失修,医生们也更换了大门,并重新粉刷外墙,让驻地显得格外有活力。
赤道几内亚条件艰苦,停水停电大半个月,是习以为常的事情。陈刘镇还记得,9月份,整个城市突然停水,驻地一行人驱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取干净的井水运回。中秋前夕,整个城市断电了,队员们就聚在阳台上纳凉聊天,开着手电筒点着蜡烛,度过一个“浪漫的夜晚”。
虽然停水停电,但医院还是会照常营运。陈刘镇说,医院的发电机只够区域供电,不太稳定,水也很缺,手术室只能用运来的井水,医生们一直都用自带的免洗手酒精搓手液。
援非以来,医疗队克服环境恶劣、医疗设备欠缺等重重困难,用白衣使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大医精神,为中国医疗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肖佩佩
东莞市人民医院供图
编辑:刘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