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海外征途再出发:中国太平4步走,成就国际化领先金融保险集团

时间:2019-10-29 09:04: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90年海外征途再出发:中国太平4步走,成就国际化领先金融保险集团

太平人寿(香港)的保险代理人Vivi近日刚刚完成了入职以来最大的一张保单,喜不自禁的她期待着更加美好的职业生涯;太平澳门产险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市场第一;太平新加坡新开设的寿险条线已经走上了正轨,太平印尼正在对标下一个竞争对手进行赶超。

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年,中国太平位于全球五大洲的60万名员工们都在为中国这家持续经营历史最悠久的保险公司之一贡献激情和力量。

今年,是中国太平创立90周年。1929年开始,中国太平三大血脉“中国保险、太平保险、民安保险”相继设立,并在各种不确性的历史背景下各自进行着海外业务探索,也由此为如今的中国太平海外之路打下了先发优势的基石。

事实上,直到现在,在中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当下,中国太平依旧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保险公司,也是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资保险企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太平的国际化战略正式进入再出发阶段,最终的目标指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金融保险集团。

“中国太平一直以来就是中资保险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先遣队’和‘排头兵’,这是老一辈太平人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要把这条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统筹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海外布局、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品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太平董事长罗熹表示。

跨越国际化的门槛

8月28日,中国太平发布截至2019年6月30日未经审核的中期财务业绩,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太平境外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11%,较去年的占比9.9%提升了1个百分点。

从9.9%到11%,不仅仅是1个百分点的变动,而是一次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跨越。一般来说,保险企业的国际化分为负债端国际化(境外保险业务)、资产端国际化(境外投资)、资本国际化(境外融资)和运营国际化以及跨国混业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五种形式。

其中,负债端的国际化被称之为是国际化经营的核心。而基于“负债端为核心”的原则,评价保险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就是:境外保险机构情况和境外保费收入的规模和占比。

根据IAIS定义,“国际活跃保险集团”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包括:保费收入至少来自3个国家或地区;境外保费占比不少于10%;过去三年中资产不低于500亿美元或年均毛保费不少于100亿美元。

尤其是境外保费占比达到10%,是国际化保险企业的“入门标准”,也就是说,中国太平在今年上半年刚刚跨越了国际化保险企业的准入门槛,而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能够跨越该门槛的保险机构。

在海外,大型保险集团境外保费收入占比普遍在30%以上,像德国安联、法国安盛、美国大都会等国际化领先的西方保险集团,境外业务占比均超过60%,国际大型保险集团立足发达市场,提前布局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例如德国安联网点广泛分布于77个国家和地区。

但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基本还停留在出于财务目的的资产端国际化(境外投资)时期。

“目前中国太平已设立的境外机构13家,包括11家子公司和两家代表处,境外网点分布于五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香港、澳门外,还包括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南非、英国、荷兰以及北美等,覆盖了财险、寿险、再保险、保险经纪、资管等等。”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国际部负责人说。

他认为,总体上看,中国太平的国际化程度在国内乃至亚洲相对领先。与国内的大型保险集团相比,太平的国际化经营历史比较长,境外业务和网点布局整体领先,但与国际大型保险企业相比,中国太平境外业务比例、网点、覆盖范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国际化的三段历史时期

从中国太平成立的90年发展历史来看,其海外的历程,同时也是中国保险行业的海外发展史。

中国太平的国际化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为创办发展期,在20世纪20-30年代,伴随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太平保险、中国保险、民安保险”三大品牌先后创立,其中,设立于1929年的太平保险亮出了“太平保险,保险太平”的宣传口号,太平事业由此发端。

1938年初,中国保险公司的香港分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第一家境外机构,此后,中国保险公司又在新加坡、马尼拉、河内、西贡、曼谷和泗水等东南亚地区开展业务。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机构纷纷停业。

此后便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境外专营期。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对旧中国保险业的公私合营改造。1958年,根据国家统一安排,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停办国内业务,和香港民安一起,专门经营境外业务,继续为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服务,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截至1960年,这些机构汇入国内的资金合计90854万美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中国人寿保险合资组建的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2002年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

集团化经营拉开序幕,这就是中国太平的前身。

在境外专营期,国内的主要政策导向主要是引进外资、技术,而非走出去,当时,走出去的保险公司,实际上也面临着缺乏做大国际业务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

2001年12月,太平保险和太平人寿在国内相继恢复业务经营,中国太平进入第三阶段:境内复业期。

太平品牌在国内的复业,使太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继太平保险、太平人寿之后,太平养老、太平资产也相继开业,一个全新跨国综合金融保险集团开始展现。2009年5月7日,中国保险集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并承袭原中国保险、太平保险、民安保险三大主要品牌优势业务与渠道。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济腾飞,保险行业飞速发展,太平的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向境内,境外支持境内发展,国内机构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四步走再出发

在中国太平成立的90周年之际,其国际化战略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提出国际化再出发。

据了解,从2019年到2035年,中国太平确立了全新发展战略,明确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新战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19年—2020年为赋能提升阶段;第二阶段,2021年—2025年为稳健成长阶段;第三阶段,2026年—2030年为全球运作阶段;第四阶段,2031年—2035年是国际领先阶段,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金融保险集团。

其实,相比国内其他保险公司,在实现国际化领先的最终目标上,中国太平已经具备历史积淀下来的先发优势,尤其是海外网点布局具有较扎实基础,中国太平的各个分支机构遍布五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在港澳地区更是底蕴深厚、形成显著的区域优势。

太平再保险位列香港再保险市场第1位,太平澳门位列澳门财险市场第1位,太平香港位列香港财险市场第3位,太寿香港开业第三个完成经营年度跻身香港寿险市场第7位,太平再保顾问位列大中华区保险经纪公司第4位,金控牌照齐全。

另外,在国际化人才储备培养、资金配置自由度、网点布局、渠道建设等方面相较国内同行仍具有先发优势。

根据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太平人寿(香港)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3.4%,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太平香港本地业务较快发展,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5%,持续承保盈利;太平澳门保费收入持续居市场领先地位,综合成本率66.5%,保持优秀承保利润水平;太平新加坡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3%,跑赢市场且保持承保盈利,寿险业务实现稳健起步;太平印尼保费收入同比上升35.4%,当地业务和中资业务均大幅增长,综合成本率45.6%,承保利润保持优秀水平;太平再保险保持香港再保市场领先地位,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1%,产险再保业务综合成本率保持较优水平,寿险再保业务同比大幅增长24.7%,实现快速发展。

为中国保险业国际化探路

当然,先发优势的积淀同时也伴随着先行者的探路成本。在中国太平国际化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历过海外机构关闭、合并以及弱体机构托管改造。

对此,中国太平也对此进行了经验总结: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最直接的原因都是发展定位不清晰、经营管理薄弱,包括一些关键环节的把控不到位所导致的。

事实上,相比境内,境外经营更是困难重重,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困境。

基于此,太平保险为未来15年的国际化之路确定了清晰的思路,其策略是按照商业核心稳健布局,聚焦重点市场;定位是内地作为发展根基,港澳是战略支点,海外是拓展方向;目标是力争3到5年的时间,实现网点遍布五洲,东南亚等重点地区、重点市场要实现机构全覆盖。

国际部负责人认为,保险业是全球范围内壁垒较高的行业,保险公司在境外的业务拓展往往面临着宏观环境、文化认同、监管差异、行业风险、进入壁垒等重重困难和考验。即便是资本和技术雄厚的国际大型保险集团进入海外市场,也是非常困难。这对于中国的保险业来说,其国际化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中国太平作为中国保险业境外发展的先行者,秉承国家所需的使命和责任,在进行着积极的国际探索和实践,希望为中国保险业的海外布局积累经验。”他说。

责编:王媛丽

上一篇: 原创王子文深夜带娃与友人聚餐,小萌娃大眼...

下一篇: 《无双大蛇3》制作人:PS5CPU强悍游...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