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曹魏后期,司马懿能够篡夺大权,只因曹丕实施的两项策略!
时间:2019-10-30 16:34: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对于高平陵之变来说,诚然是曹爽能力有限,并且贪生怕死,所以最终败给了司马懿。但是,在司马懿以及司马氏掌控曹魏大权期间,我们很难看到曹魏宗室力量的反抗,也即没有曹魏的同姓王带兵勤王。对此,在笔者看来,曹魏后期,司马懿能够篡夺大权,其实和曹丕制定和实施的两项策略有关,这两项策略不仅限制了曹魏同姓王的实力,还增强了司马懿等世家大族的权力。
一
首先,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在曹丕即位称帝,正式建立曹魏后,制定和实施了限制藩王的策略。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对此,在笔者看来,没有治权和兵权,意味着曹魏的这些同姓王,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力,也即既不能管理封地内的百姓,也无法设立数量不等的军队。在此基础上,曹魏的这些藩王,其一举一动更是受到了曹丕的严格监视,形同囹圄。对此,在笔者看来,要说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对藩王的限制,曹魏可谓无人能及了。
二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曹丕的这个策略,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比如七国之乱,在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对于西汉时期的藩王,不仅拥兵自重,而且富可敌国,所以对西汉王朝形成了重要的威胁。基于此,曹丕对于藩王的限制,自然是吸取了汉朝的教训。但是,过犹不及,这些藩王的存在,虽然会威胁到朝廷,但是,这些藩王毕竟和皇帝是一个家族的,如果有大臣想要篡权的话,自然会遭到大部分藩王的抵制,这和唐朝时期的藩镇还是有所不同的。
三
所以,非常明显的是,曹丕对于曹魏同姓王的打压和限制,自然留下了隐患,导致曹魏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而这里的外臣,就算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世家大族来争夺权力。至于曹丕的第二项策略,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朝廷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由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九品中正制的制定和实施,无疑造成寒门子弟难以入朝为官,而世家大族则基本上掌握了人才的上升渠道。
四
最后,众所周知,曹操生前,讲究唯才是举,注重提拔和重用一些优秀的寒门子弟,以此平衡世家大族的权力。例如谋士郭嘉、戏志才等人,都是颍川寒门出身;武将之中,于禁是被他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的。但是,对于曹丕来说,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不仅无法限制司马懿、陈群等世家大族的势力,反而还会让壮大这些世家大族。就司马懿来说,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也即司马懿拥有兄弟八人。在此基础上,借着九品中正制带来的便利,司马懿可以将自己家族的人才安插到曹魏上下,从而为自己发动兵变,篡夺曹魏大权提供支持。比如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因为自身职务的缘故,得以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城。综上,曹魏后期,司马懿能够篡夺大权,只因曹丕实施的两项策略。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