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甲午战争的三处细节,戳中晚清残酷真相

时间:2019-10-31 19:10: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甲午战争的三处细节,戳中晚清残酷真相

作者:我方团队作者张嵚

晚清对外败仗极多,中日甲午战争,却尤其叫多少国人败到锥心:面对一个变革比中国要晚,国土比中国小,看上去"蕞尔小邦"的日本。

号称经过洋务运动"升级"的清军,坐拥北洋水师等精锐,却是开战后大败亏输,被人家从朝鲜一路打回来,拿刺刀逼着签下《马关条约》,一笔割出数亿白银与宝岛台湾。

清朝面对"后辈"日本,输到体无完肤。为什么,会输到这样惨?

其实,抛开惨烈的战场和相关人物的功过,单看甲午战争前后,三个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就足以深深体会,惨败背后的痛苦病根。

一、"倒煤"的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开打前,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师,顶着"亚洲第一"的荣耀光环。

甲午战争惨败后的一百多年里,为了"北洋水师是不是亚洲第一"的问题,好些学者也吵得唾沫横飞。

但没争议的是,北洋水师的一样必须用品,确确实实不是亚洲第一:燃煤。

蒸汽机铁甲舰时代,战舰需要烧煤驱动,再强大的战舰,倘若燃煤不给力,开到海上照样做活靶。

一块燃煤的优质与否,直接关乎舰队的生死存亡。

如此大事,巅峰时期的北洋水师,也曾相当给力:

1893年之前,北洋水师的燃煤,主要是开平矿务局的五槽煤,这种每吨价值五两白银的优质燃煤,以"烟少火白"著称,甚至被欧洲人当做"上品"。

不但长期畅销各国,更为北洋水师提供强大动能,助推舰队一次次华丽亮相。

但到了甲午战争前夜的1893年,情况却来了个悲催大反转:

原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去世,新任总办张翼,是个外香骨头臭的角色。

身为李鸿章的心腹,张翼上任后就垂涎于五槽煤的巨大利润,借着国际市场上五槽煤价格暴涨,玩命向外倒腾,就连特供给北洋水师的五槽煤也断了去换钱。

那北洋水师烧什么?

张翼十分想得开:烧劣质煤呗。

别看这种煤含烟多动力差,烧多了还损坏锅炉,可你堂堂北洋水师,不要在乎这些细节嘛,能烧不就行了?

于是从1893年起,哪怕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多次愤怒揭露,痛陈"换了煤"的北洋水师"续运之煤仍多散碎"的惨状。

但张翼仍然不为所动,甚至还回怼丁汝昌:想找优质五槽煤?你可以自己去煤堆里翻嘛。

为什么如此嚣张?

因为张翼这个"倒煤"生意,肥的可不止是自家腰包,六部官员还有王公大臣,甚至国子监的诸多"清流"们,全都从中拿暗股,年年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哪怕北洋水师喊破了喉咙,朝廷大员们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怜"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只能烧着劣质煤奔向甲午战场,然后以老牛拉车般的速度,面对日军炮口。

背后有这样一条喝北洋水师血的食物链,"倒煤"的北洋水师,又怎样才能打赢?

二、开战前的奇葩电报

甲午战争,大清向日本正式宣战,是在1894年的8月1日。

但只要看看大清"宣战谕"之前的相关电报,恐怕就要在天雷滚滚后,提前发一声无奈叹息。

比如丰岛海战爆发当天,即1894年7月25日,日本的炮弹都砸在了大清的战舰上,高升号上宁死不降的清军将士,已经全数壮烈殉国。

大清的总理衙门,依然在打听西方列强的态度。

英国公使欧格那还信誓旦旦拍电报表示:只要大清不打,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齐刷刷都站大清这边,那真是"此是好机会,难得五国同心帮助贵国。"

参考接下来甲午战争里,英美各国全程"站"日本的丑态,就知这"同心帮助大清",是何等天花乱坠的谎话。

而比起这类外国人的谎话来,同样叫人唏嘘的,还有大清这边对自家实力的评估。

号称头脑清醒的李鸿章,开战前也情绪乐观。

7月31日,也就是大清宣战前一天,李鸿章就专门给总理衙门拍电报,认定前线清军"练习西洋枪炮多年",战斗力完全靠谱,打起来"仍可一气贯注",完全能一鼓作气打垮小鬼子。

同样在这份电报里,李鸿章还预想了"如各军均逼汉城"的盛况,计划凭着战场上的优势,逼迫小日本乖乖认怂。

人家都磨刀霍霍了,这边还自信心爆棚。

到了月28日,清军已经在朝鲜与日军开打,叶志超部头破血流时,大清这边收到的电报,却是"杀倭千余,我兵亡百余"。

兴高采烈的大清朝廷,这才顺水推舟下了宣战谕,却不知这传说里的大捷,只是一级级吹牛的"杰作"。

如此大战,吹牛第一,这般清军,又如何创造奇迹?

三、乱开的枪炮

其实,甲午战争里,中日两军的装备差距真心不差,特别是陆军环节,清军的火炮与机关枪的研发,还远远走在日本前面。

清军的"连发枪""机关枪""后膛炮"等装备,当时全叫日军馋得流口水。

理论上说,如果单纯比拼火力,大清陆军完全有能力压制日军。

可为什么整个战场上,清军总是一败再败?因为武器再好,也架不住你乱打啊。

确实,日军对于甲午战场上清朝陆军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枪炮乱开"。

比如决定甲午战争走向的鸭绿江之战,当日军涉水对要塞九连城发起攻击时,清军"俄乱发巨炮",打是打得很好看,可一阵乒乒乓乓,却没打着几个日本兵。

待到日军攻入城内,却发现开过枪炮的清军,已经跑的精光。

这样的雷场面,在甲午陆战战场上,也不止一两次。

日本史料《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里更有生动描绘:

清军作战时,甚至没有卧射跪射等战术操作,就是三五百人堆一起,拿起枪乒乓乱打,由于射击技术太差,子弹基本都是从日本兵"头上经过"。

而当冒着弹雨冲上来的日本兵,雪亮刺刀亮起来时,再精锐的清军,也往往"转入崩溃,无一例外"。

既无基本战术素质,更无刺刀见红的作战清军。这样的大清,败得丝毫不奇怪。

参考资料:陈悦《沉没的甲午》、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龟井兹名《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

上一篇: 胡蝶之女胡友松口述:27岁的我为何嫁76...

下一篇: 原创遇事你会怎么选,忍让还是强硬,十二生...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