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荡与战争在女子服饰上留下的痕迹
时间:2019-11-05 17:49: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陈芳 等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晋人干宝和唐代史家,都把裲裆衫看作“服妖”,或曰妖服,认为它是战乱的一种征兆。其实,任何社会局势的发展与变迁,都会出现各种表征,奇装异服也是其中之一。所谓奇装异服,无非就是一些违逆社会传统的着装方式,它们的出现,恰恰是时移世易、人心思变的一种表现,至于是否严重到能预示一场战乱的发生,那也不一定。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着眼,奇装异服的确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观察世态人心的变化;或者说,奇装异服本来就是社会生活风尚的一种体现。
*文章节选自《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修订本) 》(陈芳 等著 三联书店 2019-7),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顾恺之《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所创作,张华有感于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专权善妒,引用古代宫廷女子的模范故事,借以讽喻贾后并教育宫中女子。
作者 | 陈芳 等
曹植《洛神赋》在描写洛水女神时,云其风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极尽飘逸灵动之美。观顾恺之《洛神赋图》,身穿衫裙的洛水女神,大袖盈盈、衣带飘飘,同样给人灵动飘逸之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图像和实物资料,我们可以发现,魏晋人所崇尚的自然灵动之美,在女子服饰上也留下了相同的印迹。
穿戴既是一种时尚,自然就会打着时代的烙印,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情调。因此,除了让大家了解六朝女子的服饰风貌及其基本样式外,我们还力争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生活状态与情趣。因为服饰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衫裙翼翼、步摇生辉,在六朝女子灵动、飘逸的形象背后,还有很多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品味。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烙有时代的印迹,新的艺术形式往往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同时,又有所突破和创新,而这种创新便是时代打上的烙印,这一点在服饰艺术的变迁上显得尤为突出。战争在中国古代对女子服饰发生过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是如此。长年累月的战争,不仅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创伤,也在爱美女性的服饰上留下了痕迹。在战争时期,戎装往往闪耀着奇异的色彩,甚至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这就为戎装元素融入日常服饰,打下了必要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在六朝女子服饰中,裲裆衫、袴褶、五兵佩等服装饰物,无疑都具有一定的戎装特色。
裲裆衫:“内衣外穿”效军容
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七:
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晋之祸征也。
两裆,也就是裲裆,有时也写作“两当”。交领,即交领上衣,此处应指六朝时期所流行的衫子。元康,为晋惠帝年号,元康末正值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已经严重动摇了西晋王朝的根基,而北方少数民族则趁机南下,最终导致晋室东迁。根据《搜神记》所载,西晋元康末年,女子上身的服饰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内出外”,即内衣外穿。此种穿着方式,即将本该内穿的裲裆加在交领衫子的外边,也就是六朝时期所流行的裲裆衫。严格说来,裲裆衫并非一种新的服装款式,而只是一种新的穿戴方法,或者说仅仅是一种穿着方式上的创新。这在今天其实屡见不鲜,比如有些女孩子的上身,外罩短小,而内衣长大;还有些女孩子,干脆将短裤穿在长裤的外边,等等。今人对此种奇异装束早已见怪不怪,而干宝却认为“ 裲裆衫”是西晋祸乱的一种征兆。唐人房玄龄等所著《晋书》,将此条列入《五行志·服妖》,也认为它是西晋丧亡的征兆之一。《晋书》在引用《搜神记》关于裲裆衫的怪异穿着之后说:
干宝以为晋之祸征也。……至永嘉末,六宫才人流冗没于戎狄,内出外之应也。
永嘉末年(313年),西晋都城洛阳被王弥、刘曜等攻下,晋怀帝被俘,六宫女子流落于戎狄之手。唐人认为这正好应验了裲裆衫的“内出外”,即西晋王朝沦丧,内宫女眷被虏而出的状况。
南北朝妇女裆衫示意图(《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上》)
晋人干宝和唐代史家,都把裲裆衫看作“服妖”,或曰妖服,认为它是战乱的一种征兆。其实,任何社会局势的发展与变迁,都会出现各种表征,奇装异服也是其中之一。所谓奇装异服,无非就是一些违逆社会传统的着装方式,它们的出现,恰恰是时移世易、人心思变的一种表现,至于是否严重到能预示一场战乱的发生,那也不一定。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着眼,奇装异服的确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观察世态人心的变化;或者说,奇装异服本来就是社会生活风尚的一种体现。就裲裆衫而言,我们以为它是社会动荡与战争在女子服饰上留下的痕迹,即女性服饰对戎装的效仿。女子们将裲裆加于衫子之外的举动,其实并非什么突发奇想,而只是把将士们外穿裲裆铠、内穿上衣的戎装样式,转化为女子的日常装束而已。女子们将戎装元素引入自己的日常服饰,可以看作是女性对戎装的一种特殊审美心理需求。
身着裆铠与衫子的拥剑仪门卫士(河南邓县南北朝画像砖墓门壁画)
要说明裲裆衫与戎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厘清衫子、裲裆、内衣外穿等基本问题。衫子是一种上衣,大约出现在汉魏之际。《说文》中没有“衫”字。汉末刘煕《释名·释衣服》曰:“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扬雄《方言》卷四:“或谓之襌襦。”东晋郭璞注:“今或呼衫为襌襦。”可见衫与襌襦相近,都属于上衣,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汉代的襌襦,通常袖子中间宽大,袖端有收口,较中间窄小,称为袪,即袖端;袖端与肩中间下垂的部分呈弧形,称为袂。照刘煕所言,芟除了袖端“袪”的襌襦就是衫,袖子没有了收口,袪袂合一、袖口广大、像一个喇叭筒。
《说文》称:“襌,衣不重。”又《释名·释衣服》云:“有里曰複,无里曰襌。”襌和複都是就衣服而言,有衬里(夹层)的称为複,没有衬里的称为襌。襌襦,就是没有衬里的上衣。既然衫能够称为襌襦,可知衫子是一种没有夹层的单薄上衣。
夹即“裌”,指有夹层的衣服,与“複”同义。绣夹裙,是指带绣花的複裙,也就是有衬里的绣花裙。在此,“绣夹裙”与“单罗衫”相对而言,前者为複,后者为襌,可知衫子是没有衬里的单薄上衣,故诗称之为“单罗衫”。《搜神记》提到了汉魏以降来自异域的火浣衫,脏了不用水洗,而是用火加以烧灼,随之便可洁净。这种神奇的衣物,今人对之已不甚了了。干宝在文中称之曰“白越单衫”,可见它也是一种单层的上衣。
既然东晋人称衫子为襌襦,那么衫子的长度也应该与襦相仿。《说文》:“襦,短衣也。”段玉裁注云:“《急就篇》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按:襦若今袄之短者,袍若今袄之长者。”由是可知,汉代的襦属于短衣,长短大约应该在膝盖以上,是一种短小的绵衣。而衫子应该也是这样一种短衣。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说:
衫子,自黄帝垂衣裳,而女人有尊一之义,故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宫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
衣裳相连,即为深衣之制,其下摆长至足跗,甚至曳地而行。就女子服饰而言,今天可以称之为连衣裙。马缟说衫子始于秦始皇元年,未必可信。但他说衫子“亦曰半衣”,表明他所见的衫子只有深衣的一半长短,这和晋人所说襌襦的长度恰好吻合,足见衫子就是一种长不过膝的短上衣。这一点在六朝图像资料中,也不乏例证。
河南邓县出土南北朝画像砖中穿半长衫子的侍从
就衫子的材料而言,主要有纱、罗、縠、练、绢等,晋《东宫旧事》云:“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从质地上讲,纱、罗、縠、练、绢都属于轻薄、柔软的丝织品,用它们制成的单衫,显然并不是为了保暖,更多考虑的是穿着时的舒适以及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尤其后者。
谁家妖冶折花枝,衫长钏动任风吹。(梁·刘孝威《东飞伯劳歌》)
小衫飘雾縠,艳粉拂轻红。(北齐·萧悫《临高台》)
刘孝威的《东飞伯劳歌》,描写的是风华正茂的少女攀折花枝的情景,皓腕伸出,素臂轻扬,胳膊上钏子滑动、光彩奕耀,衫子的衣襟和长袖被清风拂起,映衬着她绰约的身姿。风中飞舞的衫子,让折花少女显得灵动、妩媚,平添了几分楚楚动人之态。而在萧悫笔下,翩翩起舞的少女们身穿縠衫,舞袖飞举,轻飘的衫袖就如同薄薄的雾一般,萦绕着她们柔美、娇巧的身躯,宛若仙子下凡。因此就女子而言,轻薄透明、随风飞舞的衫子,无疑更加凸显了女性自身的柔情与魅力。尽管衫子并非女性的专有服饰,但它的质地,似乎更能体现女子的阴柔美。
根据《释名》记载,衫子的得名,似乎与袖子直接相关。因为衫的袖子芟去了收口(袪),所以称为衫(芟)。事实上也基本如此,六朝时期的衫和汉代以前的上衣相比较,确实袖端没有收口,而是呈敞开状。从图像资料来看,六朝时期衫子的袖长也不尽相同,有的长得几乎可以及地,有的则要短小一些。因此,六朝时期的衫子虽多称大袖衫,但袖子的大小却不一而足,只是整体上显得袖口广大而已。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北魏《文昭皇后礼佛图》中所见大袖衫
(宫万瑜《龙门石窟线描集》)
衫子有直领和交领之别。直领衫为两襟在胸前垂直而下,呈对襟之势,故可以称之为对襟直领衫。交领衫则两襟在胸前相互交叉,左襟压右襟向身体右侧掩者,称右衽,通常为中原人、南朝人所穿;右襟压左襟向身体左侧掩者,称左衽。左衽衫、右衽衫在北朝图像资料中都有发现。衫子本为魏晋中原汉人的装束,汉人着上衣的习惯是右衽。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在文化上为汉民族所同化,服饰也趋于汉制,衫子亦在北方贵族间流行开来,但襟式上却有左有右,充分体现了其在汉化过程中的复杂心理。
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回履裾香散,飘衫钏响传。(梁·刘孝仪《和咏舞诗》)
沈约用了一句“衫薄映凝肤”,便将新娘子的妖娆、妩媚之态展现在读者脑海中,引起人的无限遐思。轻薄透明的衫子掩映着新娘凝脂一般的肌肤,随着她优雅的举止,衫子飘然浮动,令她娇美的腰身若隐若现,无意间给新娘子增加了几分温柔和婉约。“回履裾香散”,即步履转动时,带着衫裙上的香气向四周弥漫。“飘衫钏响传”,意谓衫袖随风飘起,带动臂上的钏子,悦耳的声音传入人的耳鼓。衫裙映衬下的六朝女子,就如芙蓉出水一般,摇曳生姿、灵动飘逸。
左:北魏贵族女子(河南洛阳龙门北魏皇甫公窟)
右:洛水女神(顾恺之《洛神赋图》)
裲裆又称两当,既有属于军容的裲裆铠,又有日常生活中穿的裲裆衣。刘熙《释名·释衣服》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就形制而言,裲裆的样式应该是前后两片,一片挡在胸前,一片挡在背后,双肩及左右下襟各用带子系住。此种服装式样简单,制作方便,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可以穿着。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出土的画像砖上,有两个童子就穿着这样的衣服,让我们得以直观地看到裲裆的基本样式;这种童子穿的,当然属于日常服饰。郑玄注《仪礼·乡射礼》“韦当”云:“直心背之衣曰当,以丹韦为之。”韦,即经过鞣制的皮革,俗称熟皮。根据郑玄的说法,以红色熟皮制作的韦当,一片当心、一片当背,其实就是裲裆。这里所说的韦制裲裆,是在乡射礼上进行射箭比赛时穿的,属于戎装,通常称为裲裆铠。
左:身穿裆、手持弓箭的童子(甘肃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出土画像砖)
右:身穿裆的童子(甘肃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出土画像砖)
左:身穿丹韦裆铠的骑士俑(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出土)
右:武官俑所着裲裆铠正视、侧视、后视图(河北省吴桥北朝墓出土)
作为戎装的裲裆铠,一般用皮革制成。将士们身穿裲裆铠在战场上厮杀时,一般内穿小袖衣,目的是为了行动便利。魏晋以来由于士大夫们的喜爱,穿大袖衫子一时成为风尚,武将们也跟着穿起了衫子,于是裲裆衫的穿着方式也就流行起来。
北齐阳休之先为散骑常侍,后因事降为骁骑将军,在文宣帝举行郊天典礼的时候身穿
裲裆铠,因而受到中书令魏收的嘲笑。他自谓“身披衫甲”,能文能武,并不比魏收低一等。阳休之将“衫甲”并用,可知他当时穿的是衫子和裲裆铠,也就是属于戎装的裲裆衫。这种裲裆衫并非武将的专利,南北朝时期的文官们也时常身穿衫子、外加裲裆铠。衫子为六朝士大夫所爱,而裲裆铠则是军人的标志,两者合一,可谓一文一武在服饰上的巧妙结合。
左:北齐武士俑,身穿裆铠,内穿小袖上衣,下穿缚袴(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藏)
右:北魏文官俑,身穿丹韦裆,内穿大袖衫,下穿长裙(《六朝の美术》)
与裲裆铠相对应的,是日常生活中穿的裲裆衣。《广雅·释器》曰:“ 裲裆谓之袙腹。”袙腹,又作帕腹,是一种贴身内衣。那么,帕腹和裲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王先谦谓裲裆即“唐宋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这样的判断,大体还是符合事实的,关键在于其形制是前心、后背各有一裆(即一块布幅),这和今人所谓背心也是最为接近的。由此可见,二者都是内衣。《释名》谓:“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帕腹也就是抱腹,形制约为长条形,两端设有襻带,横裹在胸腹之上,以襻带相系,主要为女子的胸腹之衣。心衣即肚兜,主体为一裆,上施钩肩挂于脖颈之上,中间有带系在腰上,主要是女子和儿童的贴身衣,男子当然也可以穿。这样看来,裲裆、帕腹、心衣虽同属内衣,但形制还是有区别的。
对于成年女性来说,裲裆衣本应内穿,自然是不能轻易示人的。就此而言,女性们将裲裆衣加在衫子之上,创立了女子裲裆衫的着装样式,确实是一个大胆而新奇的创意。但如果换一个视角,就戎装中的裲裆铠本就外穿以及军容裲裆衫的出现而言,女子裲裆衫无非是对戎装的一种借用与效仿。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画像砖,其中左侧两名贵族女子就穿着这种裲裆衫。《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上》绘有裲裆衫示意图,将它和画像砖上的图例相比较,二者还是有很大出入的。综合历史文献所述,我们认为,画像砖上的裲裆衫,一是指大袖衫子,二是指束腰上下、从肩至臀的那部分无袖的外穿罩衣;两者合一,即为裲裆衫。裲裆衫在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男女都有穿着。
身着裲裆衫的贵族女子(左一和左二,河南邓县出土南北朝画像砖)
那么,女性穿裲裆衫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干宝说是在西晋元康末年,这多少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不一定就准确。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推断,那就是连干宝本人,恐怕也不确定女子裲裆衫出现的准确时间。因为《搜神记》中的另一条资料,和他所称“元康末”是矛盾的:
颍川钟繇,字元常,尝数月不朝会,意性异常。或问其故,云:“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问者曰:“必是鬼物,可杀之。”妇人后往,不即前,止户外。繇问:“何以?”曰:“公有相杀意。”繇曰:“无此。”勤勤呼之,乃入。繇意恨,有不忍之,然犹斫之,伤髀。妇人即出,以新绵拭,血竟路。明日,使人寻迹之。至一大冢,木中有好妇人,形体如生人,着白练衫,丹绣裲裆。伤左髀,以裲裆中绵拭血。
以上故事虽属于志怪、传说类,不能作为正史资料,但它也告诉我们,在故事传说者的心目中,汉魏士大夫、著名书法家钟繇,就曾经遇到过身穿“白练衫、丹绣裲裆”的美丽女子。尽管这女子可称为鬼魅,但裲裆衫已经出现在她的身上了,而且她穿的还是绵裲裆,属于冬衣。干宝为东晋人,他自己应该已经亲眼目睹女子着裲裆衫的风采,因此我们大体可以说,女性裲裆衫应出现在魏晋之际,而流行于南北朝,并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修订本)
陈芳 等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7
ISBN: 9787108066534 定价:78.00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