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份医生简历飞出东北 那些「留守医生」在坚守什么

时间:2021-12-10 11:14: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身边学医的后辈很少考虑留在东北,无论是同事学医的孩子,还是自己培养的博士生。」这是吉林某三甲医院科室主任马可的直观感受。东北医疗体系中的人才流失,是大多数人能感受到的。

医疗系统中的人才流失,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显著的变化,事实上,新鲜血液也在持续输入,但如同数学题里设定的那个泳池,究竟是放水的速度快?还是注水的快?目前还不明朗。

东北人格外眷恋生养他们的黑土地,那些不愿轻易离开的人,正在用行动去改变,但在沙漠里,一颗沙子的力量显得那样的渺小。他们期待有一股力量,能把沙漠变成绿洲。

目送其他医生离开东北

在吉林市一家排名靠前的三甲医院从医15年,马可如今已经做到了科室主任、博导,是医院的骨干。在他看来,1998年以来,包括医疗人员在内,大批东北人南下务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医疗领域的人才出走,只是东北经济衰落下的一个缩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东北三省减少了1101万人,人口已经呈负增长。

在与健康界交流的数位东北医疗体系的人员中,大家一致认为东北经济发展落伍是出走最直接的原因。2020年全国人均GDP排名中,辽宁省位列15,吉林省排名24,黑龙江省倒数第二,黑龙江省GDP仅为排名第一的北京的不到三分之一。

「医疗人才流失严重」,便与「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二」一起,成为黑龙江的又一项标签。杨亮是哈尔滨一家中医院的科室副主任,他所在的医院近2年来几乎没有新鲜血液流入,一般医院的「标配」是排在副主任后边的有主治医师和住院医生,但在他之下已无人,他们科室已经断层。

「医院人手不足,只能压榨剩下的人。」杨亮说。由于不放心规培医生,杨亮干起一个半人的活,做手术、出诊、巡房、管理患者、做科研,副高的级别,干了很多正高的活。

「去年走了一个医生后,医院就没招人补上,医院没钱,提供不了好待遇,别人也不想来。」

杨亮作为科室副主任,基本工资3千,绩效工资不到2千,算上各种补贴,到手工资7千多,只比护士工资高出2千,但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之多,不言而喻。据人社部发布,2020年黑龙江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4555元,月平均工资为6212元,杨亮的工资仅略高于平均工资。

根据丁香人才的数据,从2018年8月到2021年8月,通过丁香人才投递的东北三省医生简历数,多达24万份。其中,87%的简历都投向了东北以外地区。

「头部大医院走的人要相对多些。」有医疗体系的人员表示。而黑龙江省某县级医院的院长告诉健康界,县医院的医生很少有去南方的,原因是医生的水平没达到,跳槽去南方好的医院,也需要门槛。

东北医生出走的现象,在李文看来再正常不过了,现在自由流动的机会多了,给到医生的正面刺激特别大,医生面临机会的时候,也思考着更多的选择:

到底是要学术地位,还是平台,抑或两者都要?

要挣钱养家糊口,还是要一份稍微清闲一点的工作?

李文身边的几个医生朋友,跳槽到南方后,级别往上跳一级,工资翻了10倍。平台高了,可施展的空间更大,拿课题、拿科研基金要更加容易。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更轻松了,没有那么多事——指的是领导,还有一些体制机制对个人的束缚。」李文说。

如果说金钱是个吸铁石,把人从东北吸走,那么文化风气就是最后的推手,有人在官僚体制的来回拉扯中,消磨掉对故乡的最后一丝眷恋,骤然离开。

医院愿意从收入中拿出多少放在临床一线,这是医生决定去留时一个权重很大的考量标准。李文形容,东北的医院往往就像一辆「跑不动的马车」,养了一半的闲人,行政后勤比医生多,干事的没几个,不像南方有激励措施,让人做事有干劲。在他看来,在东北的医院,选择躺平的人,也能拿到跟临床医生一样的工资,真正干事的医生收入被拉低了。

在人情社会里,医疗体系也不能免俗:其他地方的医院是盼着医生多申报课题,到了东北,成了求人办事。

「我为学科做了好多新的项目和技术,光填补省内空白,这一年就做了4项,市内空白填补了12项,结果我一项科研都申报不了,报了好几次,人家根本不看,说得找人。」李文说。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1中国综合医院国自然立项数排行榜》显示,前一百名中仅有三家位于东北,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均为辽宁省)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上榜,来自东北的这三家医院的立项数,均不到排名第一的华西医院的五分之一。

于是,就出现了李文认为的「劣币驱逐良币」。那些科研水平低的人,凭借关系拿到了很好的项目,把那些有水平的人的名额给挤兑了,「有本事的看着没本事的拿走各种资源,伤心了,带着自己的项目走了」。

东北医疗的积淀会被掏空吗?

人才的不断流失,对东北的医疗生态意味着什么?据八点健闻报道,有些医院是科室主任带着整个科室的团队去南方,医院出现断崖,有些是科室带头人走后,科室被合并。

与健康界交流的几位东北医生表示,整个科室沦陷的情况是少数,大多数情况是局部的凹陷。

有人保持乐观。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清晨对健康界说,东北的医院不缺人,东北有着数家全国顶尖的医学院,源源不断都向东北医院输出优秀的毕业生,无论走了多少人,都能迅速培养起来,没有任何人能对一个科室起绝对作用,「目前医疗存在均质化倾向,手术你会做,别人也会做,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马可形容东北是中国医疗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几家医科大学的实力超群,「过去可能一个科室有3位素质很强的医生,即使现在医生人才流失,但东北医疗的底蕴还在,只是优秀的人没以前那么多,可能一个科室有1个出色的医生,实力还是有的」。

图:复旦大学发布的2010年、2020年 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东北三省上榜医院的排名变化情况

马可所在的医院,骨干医生离开较少。但他也看到了其他医院的情况,马可还兼任医科大学的博导,他所培养的很多博士生、硕士生苗子都离开了东北,剩下的专科生,很难肩负学术发展的任务。

大医院尚且在前期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可供维系,小医院人才补充不及时,容易出现断层,人才压力更大。东北的人才储量还能撑多久,「没人能知道」。

杨亮刚来到医院时,2012年,医院还有国医大师,能承担国家级课题。这两年来他所在的中医院在科研上没有突出的进展,基本上在吃老本。

「医院在无序扩张,但厉害的人少了,医院也很少承担国家课题,医院整体水平在下降。」杨亮说。

「一些原来能在东北看的病,现在只能到省外看,有些器官移植手术做不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大不如前。」杨亮表示。

患者评判医院的标准,构成了一家医院的口碑。当交通不再成为困扰患者的主要因素,随着东北医疗资源逐渐衰弱,东北医院渐渐不再是部分本地患者的就医首选。

「患者们在就医前都会相互打听,这家医院哪位医生的水平最好,一听最好的医生已经走了,一句话就把医院的底交出去了。」虽然医院每天的门诊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李文注意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患者拿着北京的初诊报告回来沈阳看病,开药、做化疗,「这些诊疗不需要高超的医术,患者图的是回东北看医保报销更多,有些肿瘤患者甚至拿着外省的治疗方案让我照着打就行了。」

在杨亮看来,东北医生的主体性减低了,更像是个执行的「工具人」。他担心,如果不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东北过去深厚又繁荣的医疗积淀,迟早会被掏空。

在一些东北医生看来,这几年来东北的医疗依然在发展,但进步缓慢,而南方出台的人才政策多,到处招兵买马,把东北的人才挖走,让他们觉得去南方发展更有潜力。

只能靠情怀留人吗?

「我要是还年轻,我也倾向去南方。」马可坦承,南方对东北医生来说极具诱惑力,气候更宜居、收入体面、平台资源更广阔,「东北比不了」。

之所以没有走,一方面在于年纪,马可感叹自己已不再年轻,15年来积累的资源全在东北,去南方从头再来的成本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家在这里,「上有老,下有小,离开不是单纯自己的问题,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东北看重人情,李文也曾想过离开,最终让他留下来的是退休老院长的嘱托:「你不能走,医院需要你。你把医院振兴了再走。」

老院长是个识人才的人,不谈资论辈,李文就是老院长一手提拔成为副主任的。在任内,老院长给予李文很大的支持,「我说要申请项目,老院长说帮我找人。我想要做自媒体宣传,他说行,不用跟宣传科报备了。」在李文眼中,给医院盖癌症大楼的老院长,是值得敬佩的人,他愿意追随老院长。

企业里,当员工提出辞职,老板尚且可以通过涨薪挽留员工。在东北的医院,医生要走,院长能做的很有限。

中国医科大附属盛京医院肿瘤教研室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医院业务副院长刘彩刚告诉健康界,东北医院的硬件条件、「讲人情」的社会文化,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还是要讲情怀、以服务百姓为医院文化,加强对医生的人文关怀,对医生的职业规划、个人的生活工作情况,尽量地通过政策给予关注,在分管的职责范围内提供支持,比如负责教学的管理者向医生提供相同水平的好生源,待遇稍微倾斜。

「我们做人才计划的时候,医院每年都拿出来学科建设经费或者个人发展的资金来支持医生。」刘彩刚强调,「但要兼顾公平性,不能提供超出水平的待遇」。

马可所在的医院给到博士后的年薪是30万(税前),这与南方动辄五六十万、给予住房补贴的条件相比,并不具备吸引力,但这已经是东北医院所能给出的极限了。

东北给不出高的待遇,马可认为固然有经济水平的原因,南方一些城市经济好,可支配的资源多,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可供医院发挥的空间要比东北大得多。也和人口结构有关,深圳、珠海一带医保报销比例多达百分之八九十,而东北人老龄化严重,交医保的以老年人偏多,医保缴费少,花得多,医保的报销比例就低,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越穷,报销比例越低,老百姓的负担越重,医院就越难做。」

但体系差异,或许才是根源。南方是服务型体制,制度相对灵活,东北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系中,每个人都只能按规矩办事。如果领导不下放决策权,谁都不敢越格做事。

「我们这的院长基本上都是专家出身,本身就有情怀,希望东北的医院、医学院能发展得越来越好,他在自己的规则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推动医院发展,但是如果规则留给他的空间很小,他可施展的范围就很有限了。」马可认为。

当工资不能让医生体面工作时,一边做科研,一边还要为生计发愁,就会分散医生的专注力,学术方面的进步就相对受阻。

「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医生要给患者省钱,在做手术前就给患者制定好总费用的方案,手术中稍微超预算,医生就很紧张,要给患者解释为什么费用会超了。」马可认为,千里马在东北被埋没了,一到南方就发展起来,说明东北当前缺乏有效机制,上层没有给到好的人才激励政策。

刘彩刚称,东北的人才外流现象,在各级层面的调研中都有向上反映,这两年来辽宁省和沈阳市都相继出台了很多人才激励政策,包括给博士生提供更好待遇。但东北与南方的差距太大了,要留住人才,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发展。

在刘彩刚看来,首要的是振兴东北的经济。其次是内培外引人才,出台政策给人才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条件,还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包括子女的教育、配偶的工作安排等等。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很重要,「医疗体系内的思想需要开放,一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该打破的打破,一定要人性化,这要靠各级各个层面进步。」

2021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强调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留下的人在努力奔跑

选择留下来的人,内心都经历过一阵思想斗争,不是消极地工作,而是出于对本职业的热爱、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因此不管在临床中还是科研中,他们都在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尽力去做一些实事,即使过程充满艰辛。

马可相信,东北医疗的底蕴还在,现在东北之所以还能留些一些人,一个因素是情怀,另一个是高校的技术和科研实力还是有吸引力的。马可的一个学生去了南方后又回到了东北,一些南方城市固然薪资更高,但临床水平没有中医大附属医院、吉大附属医院、哈医大学附属医院的系统好。

东北医院的医学水平如何?2021年1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内地百强医院分布中,排名前三的是北上广,分别是23所、16所和9所,东北三省中,沈阳最多,有3所,哈尔滨2所,长春最少,只有1所。

然而随着南北方的差距越来越大,马可担心学术的吸引力会变得越来越弱。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看好病人,尽可能的去提升医院和学校的学术能力。

杨亮是李文口中「为学术而留下来」的人,他认为留在东北能实现个人抱负:「我的恩师、上级领导还是希望将来能够给到我一些实现自我价值的东西,比如职位变化、学术地位。」

2021年,杨亮申请到了黑龙江省的自然科学基金。杨亮说,在别的省份至少会有10到20万经费,但在黑龙江只有2万,缺口还差8万,需要自己自筹或者医院匹配,但医院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来,为了把课题做下去,杨亮只能自掏腰包。

用他的话说,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做铺垫。他解释道,以后要想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需要有前期的科研基础,现在很多东西都是用他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堆积出来的,这是他能够迅速成长的方式。

李文也在遵循对老院长的承诺,一方面夯实自己的技术,另一边努力打造个人品牌。李文和科室的同事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在视频平台上做直播、做医疗科普和线上问诊,把自己创新的技术向外展示。如今,李文已经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闭环,通过线上的分享交流知识,在其他城市设立分诊中心,通过宣传把患者吸引到所在医院,现在李文的科室一年的门诊量能达到省级大医院的水平。

然而,一股巨大的疲惫感也在包围着李文,就像他一个人在拉着一辆笨重的马车,只有他自己向前走。

「我自己在前方单打独斗,后方的人却在给我捅刀子。」李文有很多想法,他一直想改善医患关系,他提出了很多创新的办法,比如自媒体宣传。李文认为,未来医疗会趋向透明,于是推行手术透明化,在手术室架起摄像机,让室外的家属能看到手术的情况。

可其他科室的同事对这些措施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医生不需要讨好患者,也不需要跟患者讲明白如何治疗。」李文说。

李文在自媒体上宣传他的创新治疗方法,患者打电话到医院了解,接线的人一句不清楚就把人打发了,根本不会把电话转到他的科室来。

李文给患者做手术,患者感觉肚子疼,管床的医生直接跟患者说李文把手术做穿孔了,最后李文给患者拍片子来证明手术没有穿孔,「他们觉得我做的事情是在颠覆他们,在抢他们蛋糕。在其他地方,大家都是想的怎么把蛋糕做大,但东北人的思维是你抢我蛋糕,你也别活了,都在等着你哪天出事」。

李文尽力不受别人的干扰,只把自己的事做好,每天下班后,他抽出时间做直播,跟患者交流。周末的时候,李文到外省给患者看病,他知道那些患者在等着他。

杨亮还在爬坡,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先是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之后攻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希望政府能多给年轻医生一些扶持和帮助,「如果5年后我没有看到我想要的东西,我肯定也会走」。

(文中马可、李文、杨亮系化名)

来源|健康界

作者|陈丽金

来源:新浪医药。

上一篇: 研究揭示人类下丘脑发育的时空动态特征

下一篇: 国家医保局、公安部出手!重点打击这些耗材...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