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宫腔粘连治疗结局的影响!
时间:2023-07-31 17:24: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因有创宫腔操作所导致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及内膜纤维化,可引起宫腔或宫颈管的部分或完全闭塞,是妇科常见、对生育功能危害严重的宫腔疾病。目前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p of adhesion,TCRA)是临床治疗IUA的主要方法,但据报道其术后再粘连率达3.1%~23.5%;因此探索IUA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预防及治疗,对改善其术后宫腔恢复情况及预后尤为重要。
炎症在IUA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Liu等的研究显示,与单纯IUA组相比,IUA伴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患者的内膜中宫腔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促进纤维化,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稳定纤维化)的表达明显降低,推测IUA伴CE患者再粘连的风险可能较单纯IUA患者更高。然而,目前仍缺乏CE直接影响IUA治疗结局的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IUA患者中CE发病率、治愈率,探讨CE及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对IUA治疗结局的影响,以期为IUA患者的临床诊疗及预后改善提供依据。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宫腔镜下诊断为IUA并行TCRA者为IUA组(394例),并根据美国生育协会(AFS)标准于术中将IUA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宫腔镜下显示为正常宫腔形态者为对照组(363例)。两组患者均于术中活检子宫内膜,行组织学和CD13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CE情况。分析CE患病率及CE分级与IUA形成的关系。并根据IUA术后宫腔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宫腔组(303例)和再粘连组(91例),分析CE患者1疗程抗生素后未转阴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E未治愈对IUA治疗结局的影响。
一、患者一般资料
共纳入394例确诊IUA并行TCRA治疗者为IUA组,363例正常宫腔形态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年龄、妊娠次数、流产次数以及既往生化妊娠史、人工流产史、自然流产史、胎盘组织残留史、子宫纵隔手术史等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IUA组患者年龄更大,妊娠/流产次数更多,相关宫腔操作史比例更高(表1)。
二、两组患者中CE患病率和分级情况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中CE患病率及CE分级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患病率在IU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各级CE的占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
三、IUA形成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CE患病率、年龄、妊娠次数、流产次数、以及生化妊娠史、人工流产史、自然流产史、胎盘组织残留史、子宫纵隔手术史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患病率与既往妊娠次数、人工流产史、自然流产史、子宫纵隔手术史是影响IUA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生化妊娠史是IUA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表3)。
四、HPF数对IUA分度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
将162例IUA合并CE患者的HPF数纳入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F数为影响IUA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4)。
五、CE治疗结局及其对IUA治疗结局的影响
394例IUA患者中,术后恢复正常宫腔形态303例,术后再次粘连91例。其中,初诊确诊CE为162例,发病率41.12%(162/394);经1疗程经验性用药治疗后,CE治愈率为83.59%(136/162)。IUA治疗结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次粘连组与正常宫腔组相比,1疗程抗生素后CE未转阴率及前次IUA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初诊CE患病率及治疗后CE分级情况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5)。
六、CE治疗对IUA治疗结局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1疗程抗生素后CE未转阴率与IUA分度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疗程抗生素后CE未转阴与IUA分度均是影响IUA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6)。
讨 论
随着婚育计划延迟及婚前人工流产的增加,因为流产导致的IUA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后不完全再生所导致的内膜功能损伤,IUA患者具有较高的再粘连率以及较差的产科结局,成为困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难题。影响IUA情况的因素众多,包括IUA病程和粘连性质、TCRA能量器械的选择、术后综合治疗方案、人工激素药物的选择、生物材料的选用等。众所周知,炎症可以影响IUA的形成。
然而,CE是否直接影响IUA的治疗结局目前鲜有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CE在IUA中的发病率,探讨影响IUA形成及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以期能更好地评估病情及选定术后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IUA形成及复发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其修复过程主要包括炎症期、组织形成期、组织重建期3个短暂重叠的时期,其中炎症在IUA粘连带的形成及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而CE为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的慢性炎性疾病,因此本研究探讨了CE对IUA形成及治疗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CE在IUA人群中发病率为41.12%,同时IUA伴CE患者的浆细胞HPF数是IUA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Liu等研究结果显示,CE在中重度IUA中发病率为46%,本研究结果与之相近。
Chen等研究表明,即使针对CE进行治疗,患有CE的IUA患者再粘连率仍明显高于无CE的IUA患者 (44.8% vs. 20.8%,P=0.022 ),提示慢性炎症可能是IUA复发的重要原因,与本研究结论相符。
最近Kuroda等的一项研究显示,CE在IUA中的发病率为78.9%,且仅进行TCRA分离粘连而不对CE进行抗生素治疗,该类患者的CE治愈率高达92.8%,提示治疗IUA有利于CE的转归。需要注意的是,Kuroda等的研究中CE的诊断标准为10个随机HPF中共存在≥5个CD138+浆细胞,与本研究不同,因此两项研究中的CE治愈率不可类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CE患病率及1疗程抗生素后CE未转阴率是IUA形成及其手术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CE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样有利于IUA患者宫腔形态的恢复。可见,CE与IUA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相互作用,CE可能通过影响IUA的粘连带形成及组织修复过程进而影响IUA治疗结局。
研究发现,CE患者子宫内膜中存在多项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包括TGF-β1、TNF-α、IL-6、IL-1β等。而TGF-β1及TNF-α作为致纤维化因子,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介导器官纤维化的形成。多项研究在体外培养脂多糖处理的人/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后,发现此类细胞中促炎性IL-6、IL-1β和TNF-a分泌增加,NF‐κB通路激活。靖文君等发现,CE大鼠模型的子宫内膜中NF-κB、TGF-β1蛋白表达变化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同时,这些炎症因子及NF-κB通路的异常活化也被发现与IUA密切相关。
Wang等发现,炎症因子NF-kB在IUA患者及大鼠模型的子宫内膜中均表达增高,且NF-κB与TGF-β、TNF-α、IL-1、IL-18等存在密切交互作用。Xue等发现,IUA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中NF-κB通路的活性较正常子宫形态和子宫纵隔患者中明显增强,并与TGF-β的表达呈正相关;而阻断NF-κ b信号通路,可降低细胞中TGF-β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测CE的持续存在导致宫腔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通过上调TGF-β1、TNF-a、IL-6和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及NF-κB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影响IUA的修复过程和治疗结局。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CE是影响IUA患者治疗结局的重要因素,未及时治愈的CE可促进IUA患者再粘连的发生,尤其对中重度IUA患者而言,治愈CE可能有利于其宫腔形态恢复。IUA术中建议常规活检子宫内膜,尽早诊断CE,对IUA合并CE患者予以标准化治疗。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宫腔粘连形成及复发的机制,并为宫腔粘连的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文章来源:张明玮,刘倩,谢青贞.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宫腔粘连治疗结局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23,32(6):8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