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时间:2023-01-26 06:01:5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降压治疗能减少脑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对高血压的管理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二级预防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对于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急性缺血性卒中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180 /110mmHg。缺血性卒中后 24 小时内血 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 吐及颅内压升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SBP≥200mmHg 或 DBP≥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予降压治疗。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药物,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的药物。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患者推荐在24~48 h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于140~160/80~99 mmHg。应严格监测血压并适度缓慢降压,不宜过低,保证全身器官灌注。急性期在溶栓时间窗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需监测血压。
对于病情稳定的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高血压药物治疗能使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降低 22%,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降压目标应达到 < 140 /90mmHg。但对于合并已知严重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患者,血压的管控不宜过于严格。对于脑小血管病造成的卒中,应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狭窄率 70% ~ 99% ) 导致的缺血性卒 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推 荐 血 压 达 到 < 140 / 90mmHg。低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的脑卒中或 TIA,应权衡降 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响。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5种抗高血压药物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地平)、ACEI(如依那普利)、 ARB(如厄贝沙坦)、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但目前各大指南对于5类中的哪一类药物并没有明确的推荐。对于降压药的选择,在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版)中提及:卒中复发风险下降获益来自血压水平的降低 而非某种特定药物种类,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降压药物种类的选择与其他高血压患者相似。1 篇 纳 入 PROGRESS、卒 中 二 级 预 防 有 效 性 试 验 (Prevention Regimen for Effectively Avoiding Second Strokes,PRoFESS)和 PATS 3 项大型试验的荟萃分析,评估了ACEI、ARB和利尿剂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人群中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结果表明药物种类不影响复发风险。CCB用于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数据比较有限,但对伴有需要使用CCB合并疾病(如心绞痛等)的患者,可以同时采用 CCB 进行降压治疗。一些临床试验证据表明,与 ACEI、CCB 及安慰剂相比,β 受体阻滞剂可能不会降低卒中风险。因此,除非有强适应证,否则不应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单药预防卒中复发。
那么,ARB众多药物中,又该如何选择呢?
一项纳入170000名成年心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给出了结论,厄贝沙坦治疗患者卒中发病率最低。该研究分析ARB与非ARB药物降压的有效性,患者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坚持服用降压药物超过9个月。结果显示,使用ARB的患者组卒中发病率低于ACEI和CCB。其中,ARB患者组中以厄贝沙坦为基础治疗的患者卒中发病率更低。厄贝沙坦的卒中发生率为0.4%,颉沙坦0.7%,氯沙坦与坎地沙坦则最高,分别为1.2%与1.1%。
总之,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综合考虑药物、脑卒中特点和患者三方面因素。多数卒中患者降压治疗需要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临床在考虑何种降压药物的过程中,应结合药物机制、患者耐受性、经济状况及意愿恰当组合或选择新型的单片复方制剂,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引用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2020). 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048(001), 10-4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1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心脑血管病防治, 019(001), 1-44.
[3]《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20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1.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2022).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中华神经科杂志, 55(10), 40.
[5] Petrella R, et al. Clin Ther. 2011; 33(9):1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