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十年回顾: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分析

时间:2023-12-16 17:41: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图片

01 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

乳 腺 癌 的 CIR 和 CMR 总 体 呈 持 续 上 升 趋 势,CIR 由1990 年的 14.14/10 万升至 2019 年的 52.81/10 万,CMR由 1990 年 的 7.22/10 万 升 至 2019 年 的 13.40/10 万;

ASIR 呈 上 升 趋 势(1990 年 为 17.07/10 万,2019 年 为35.61/10 万);

ASMR 呈平稳略减趋势,由 1990 年的9.16/10 万降至 2019 年的 8.98/10 万。

02 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 APC 模型分析

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APC模型拟合情况 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净漂移值为 2.58%〔95%CI(2.34%,2.83%)〕,发病率局部漂移值在 15~44 岁变化不大,45~69 岁呈上升趋势,且在 65~69 岁年龄段时达到最大值〔局部漂移值(95%CI)=3.46%(3.11%,3.80%)〕,此后呈下降趋势。

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净漂移值为 -0.75%〔95%CI(-1.09%,-0.41%)〕, 死 亡 率 局部漂移值在 15~44 岁呈平稳趋势,45 岁〔局部漂移值(95%CI)=-1.75%(-2.09%,-1.40%)〕之后呈上升趋势,且约 60 岁之后局部漂移值 >0(图 1)。

图片

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与死亡率自然对数的出生队列变化 

中国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的出生队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变化趋势上看,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随出生年份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分年龄组来看,各年龄段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随着出生队列呈上升趋势,其中 25~34 岁年龄组波动最大,呈先迅速上升再缓慢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

中国女性乳腺癌年龄别死亡率的出生队列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乳腺癌年龄别死亡率随出生年份的推移呈下降趋势。

分年龄组来看,≥ 65 岁年龄段女性随出生队列呈略微增加趋势但变化不大;

35~64 岁年龄段女性随出生队列呈略微下降趋势;

20~34 岁年龄组女性波动情况较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15~19 岁年龄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随出生队列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图 2)。

图片

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年龄变化趋势  

在校正时期效应与队列效应后,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均呈上升趋势。

乳腺癌发病率呈单调上升趋势,由 15~19 岁年龄组的 0.25/10 万增加到≥ 80岁年龄组的 163.80/10 万,40 岁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在所有年龄组中均呈上升趋势,由15~19 岁年龄组的 0.13/10 万增加到≥ 80 岁年龄组的59.25/10 万,其中 40~59 岁上升较为快速,60~69 岁上升缓慢,此后上升速度再次加快(图 3)。

图片

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时期变化趋势 

以2000—2004 年时期组为对照组(RR 值为 1),乳腺癌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RR 值从 0.79〔95%CI(0.75,0.84)〕上升至 1.47〔95%CI(1.40,1.54)〕。

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时期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RR 值从 1.08〔95%CI(1.02,1.15)〕降至 0.90〔95%CI(0.85,0.96)〕(图 4)。 

图片

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队列变化趋势 

以1955—1959 年 出 生 队 列 组 为 对 照 组(RR 值 为 1),乳腺癌发病风险的队列效应显示总体呈单调缓慢上升 趋 势,RR 值 由 1910—1914 年 出 生 队 列 组 的 0.27〔95%CI(0.21,0.36)〕上升至 2000—2004 年出生队列组的 2.48〔95%CI(0.92,6.67)〕。

死亡风险的队列效应显示,1910—1954 年出生女性中队列效应呈缓慢递增趋势,RR 值由 1910—1914 年出生队列组的 0.78〔95%CI(0.65,0.93)〕上升至 1950—1954 年出生队列 组 的 1.06〔95%CI(1.01,1.12)〕;

1950—2004 年呈现逐步下降趋势,RR 值从 1950—1954 年出生队列组的 1.06〔95%CI(1.01,1.12)〕降至 2000—2004 年出生队列组的 0.44〔95%CI(0.07,2.69)〕(图 5)。 

图片

本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 CIR 和 ASIR 呈上升趋势。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的原因可能为:

(1)饮食结构的转变,研究表明我国从植物膳食模式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的过渡使得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了 14%;

(2)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3)精神压力的增加,新时代女性背负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由此给女性带来的精神压力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4)近年来女性初潮年龄的提前和首次分娩年龄的延后已被证实可使乳腺癌患病风险有所增加;

(5)晚婚晚育、外源激素摄入、绝经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失调也会加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同时,另有大量研究证明乳腺癌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不同国家之间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高,而发展中国家的乳腺癌死亡率高。2018 年,发达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是发展中国家的 1.73 倍,而发展中国家的乳腺癌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1.28 倍。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 ASIR 的上升幅度低于 CIR,乳腺癌 CMR 呈上升趋势而 ASMR 呈平稳略减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老龄化和低出生率现象的逐年加重。资料显示 1990—2019 年我国≥ 60 岁人口增长了接近 1.5 亿,但出生率由 1990年的 21.06‰降至 2019 年的 10.48‰。

本研究发现 65~69 岁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最高,可能是该年龄段女性的乳腺良性疾病比例和雌激素使用比例相较其他年龄段更高。

已有研究发现 20 世纪 50 年代末出生者比 20 世纪 20 年代末出生者的乳腺癌危险暴露因素明显增多,如初潮年龄提前、自然绝经年龄推迟、雌激素暴露增加、妊娠次数减少、哺乳时间短等。有研究发现,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2015 年巴基斯坦、中国、印度和泰国的高危年龄组分别为 70~74、65~69、50~54、60~64 岁年龄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原因可导致不同国家的高危年龄组有所不同。年龄是乳腺癌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老年女性基础疾病种类增加及免疫力的下降均可导致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升高,同时低出生率和预期寿命变长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间接导致了乳腺癌死亡率的升高。

本研究发现 1990—2019 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乳腺癌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呈单调上升趋势的可能原因为:

(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酒、高红肉饮食、高体质指数、高空腹血糖、锻炼少、吸烟和吸“二手烟”等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增加;

(2)乳腺癌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基本医疗筛查及保障的推广,乳腺 B 超、钼靶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分辨率的提高,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和疾病定义及登记的不断完善,使得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早期乳腺癌被及早诊断。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医疗条件的改善及“两癌筛查”项目的推广有关。我国从 2009 年开始积极实施与推广“两癌筛查”项目,并于 2016 年全面展开。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使得患者预后良好,从而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另外,乳腺癌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新型药物的研发也使乳腺癌的治愈率有所增加。

本研究发现乳腺癌死亡风险的队列效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1910—1954 年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呈上升趋势,胎儿起源学说可对此种现象进行解释。1910—1954 年我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该阶段出生的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高于其他年龄段。1955 年之后出生越晚的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越小,这可能与社会安稳、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乳腺癌治愈率和好转率提高等有关。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 1990—2019 年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是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应进一步加强≥ 40 岁年龄段女性的乳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提升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另外,本研究还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处理方式包括:

(1)APC模型的年龄、时期和队列变量存在完全共线性,本研究所用的网页模型已通过内生因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IE)解决共线性问题;

(2)APC 模型出生队列计算后具有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取各个出生队列的中间值加以避免;

(3)该数据库未提供乳腺癌的城乡数据,因而无法深入分析城乡间乳腺癌的流行趋势差异,未来还会继续关注相关研究。

本文来源:

刘雪薇,王媛,韦丹梅,等.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01): 34-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19.

上一篇: Front Immunol:遗传预测的循...

下一篇: Radiology: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