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海绵宝宝,无力的坐、立、走,甚至呼吸,幸运的是,有药可医

时间:2024-09-14 18:01: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抬头、翻身、坐稳、站立、行走……从沉睡到能跑能跳,是许多宝宝的正常成长路线。但是,有这样一群宝宝,他们多数天生“无力”,常规的的坐、立、走甚至呼吸,对他们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他们患有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小宇就是这样的孩子。刚满1岁的小宇,在其他同龄孩子会走会动的时候,他只能动动手指。在3个月大时还不会翻身,头也渐渐地立不住了。小宇吃饭时,需要他的母亲拖住他的后脑勺,再抱起来拍拍背,只有这样食物才能进入到他的胃里。经过多方求医,小宇最终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I型。

小宇的母亲说,一些患有同样疾病的孩子由于没有力气咳痰,痰越积越多,前一秒孩子还好好的,下一秒会由于痰堵在肺里离开了人世。脊髓性肌萎缩症I型的患儿的运动能力退化迅速,一般活不过2岁。

头号杀手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由脊髓神经运动元退行性病变,进而导致骨骼肌、全身肌萎缩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由于发病期早、病情严重、致死率较高,且一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被称为“两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

无力的原因

运动神经元是位于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由它们所延伸出来的神经纤维通向身体各处的肌肉,正常人体的脊髓前角神经会发出电冲动,支配肌肉活动。如果这部分细胞坏死,人体的肌肉将没有收缩能力,不能产生力量。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孩子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突变,使得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严重不足,导致这个地方的神经元细胞全都变性坏死,它所支配的肌肉就会表现出无力。

携带率高

SMN1致病基因在亚洲人群的携带率高达1/40~1/50,,也就是说大约每40个人就有1一个是SMA携带者。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10000~1/6000。目前我国SMA患者人数约为3~5万,携带者人数约为3000万。两个SMA携带者生育的后代有1/4的概率为SMA患者。SMA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是和正常人一样,必须通过基因检测才能发现。

隐性遗传

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使父母正常,也可能是携带者。若父母为携带者,孩子有25%的几率会罹患SMA。

5个分型

SMA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体格检查可见肌肉震颤。根据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病情进展程度,SMA在临床上分为5型。其中Ⅰ型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占比最多,该型患儿出生后2年内常因呼吸衰竭死亡。具体分型如下:

0型

妊娠晚期胎动减少,出生时常合并重度肌无力及肌张力过低、反射消失,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起病年龄:出生前/出生时;生存期:常小于6个月。

Ⅰ型(婴儿型)

松软儿,严重的近端肌肉无力,极度肌张力减退,不能抬头,精神运动迟缓,舌肌束颤,吮吸无力,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导致呼吸衰竭;起病年龄:6个月内;生存期:常小于2岁。

Ⅱ型(婴儿慢性型)

严重程度介于Ⅰ型和Ⅲ型之间,婴儿期开始出现缓慢加重的全身近端肌无力和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肌束颤,呼吸功能受累;起病年龄:6~18个月;生存期:多可达25岁。

Ⅲ型(青少年型)

以肢体近端为主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肌束颤为常见症状,后期将出现脊柱侧弯,呼吸功能不全等症状;起病年龄:18个月至青少年期;生存期:正常。

Ⅳ型(成人型)

症状最轻,表现为由下肢起始的四肢近端对称性肌无力。不影响呼吸系统。起病年龄:成人;生存期:正常。

诊断

寻找SMN1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是确诊的关键。临床上可根据血清激酶(CK)水平、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作出诊断。基因诊断:寻找SMN1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是确诊的关键。

治疗

截至目前,已有3款药物获批上市,用于治疗SMA。

诺西那生钠治疗无年龄或疾病类型限制,广泛惠及SMA 1-4型患者从2017年起引领SMA治疗领域。

onasemnogene abeparvovec于2020年获批,采用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是首个SMN基因替代疗法,专注于满足SMA 1型患者或SMN2拷贝数受限的特定治疗需求。该药通过单次、一次性静脉输注后持续表达SMN蛋白来阻止疾病进程,可解决SMA的根本病因,有望长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利司扑兰,于2021年加入SMA治疗行列,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展至包括所有年龄段的SMA 1型、2型及3型患者,同时兼顾特定SMN2拷贝数条件下的治疗。

这些疗法在机制上各有千秋:诺西那生钠与利司普兰通过调控mRNA剪接,而onasemnogene abeparvovec采用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但是这些疗法治疗费用高昂,幸运的是通过医保谈判,诺西那生钠的价格从每针70万元降至3万余元、利司扑兰的价格从每瓶6.38万元降至几千元,两款药品的价格均回归合理,为SMA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资料

1. 脊髓性肌萎缩症康复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9):883-887.

2.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上一篇: 【论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

下一篇: European Radiology:侧...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