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超声引导下注射生理盐水实现小儿淋巴结动态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的针位确认
时间:2025-02-16 12:11:1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年来,淋巴疾病的淋巴成像及介入治疗手段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非常年轻的患者群体。多年来,淋巴成像局限于经足荧光淋巴管造影和淋巴闪烁显像。随后,超声引导下经淋巴结穿刺的荧光淋巴管造影技术的出现,扩大了淋巴成像和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然而,荧光淋巴管造影通常存在因使用油性造影剂引发的潜在并发症,以及患者会受到电离辐射的问题。因此,对于单纯的诊断目的而言,磁共振淋巴管造影(MRL)提供了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替代方法,可通过淋巴结或经足间质注射造影剂来进行。特别是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在疑似存在中心淋巴系统异常(如乳糜胸或塑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诊断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操作流程和技术方面存在挑战。成功进行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检查的最重要技术因素,是在检查过程中用于注射造影剂的淋巴结穿刺针位置要保持稳定。由于超声引导下的穿刺针放置操作必须在磁共振扫描仪的磁场外进行,所以在实际磁共振检查前确认穿刺针的位置至关重要,这可避免不必要的患者转移和过长的检查时间。
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技术,包括通过注射碘基造影剂进行荧光透视来确认穿刺针位置,以及通过注射超声造影剂或生理盐水进行超声确认等。后一种技术在技术上最简单,且不依赖于专业设备,例如血管磁共振套件(XMR)或额外超说明书使用超声造影剂。然而,目前所描述的所有技术主要是在成人中进行研究的。最近发表的一项针对儿科患者的小样本病例系列研究表明,由于儿童的淋巴结直径较小,超声造影(CEUS)确认穿刺针位置特别有用。不过,虽然超声造影(CEUS)总体上似乎是确认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穿刺针位置的可行工具,但问题在于,额外超说明书使用超声造影剂是否有必要,尤其是在儿童患者中。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在一个大型儿科患者队列中,评估了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来确认超声引导下淋巴结内穿刺针位置以用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的成功率。
研究回顾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定位到腹股沟淋巴结,并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来确认穿刺针位置后,接受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检查的儿童的数据。在注射生理盐水时,通过观察淋巴结膨胀且无渗漏来确认穿刺针位置是否合适。记录检测率和淋巴结直径。穿刺针放置技术成功的定义为在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图像上显示同侧髂部引流淋巴管增强,而临床成功的判定基于观察到中心淋巴管增强和/或淋巴系统病变。
研究对90名儿童(58名男性,平均年龄6.1岁,年龄范围为3周-18岁)进行116次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检查。在 232 个腹股沟区域中,通过超声均发现了淋巴结,平均直径为2.5毫米(其中24名患者的淋巴结最小直径为1毫米)。由于皮肤炎症,在232个腹股沟区域中有2个未进行穿刺。在230个已穿刺的淋巴结中,注射生理盐水后均显示淋巴结膨胀。在注射磁共振造影剂后,230个淋巴结中有228个观察到引流淋巴管增强。在230个淋巴结中有1个,因在磁共振扫描仪内穿刺针回缩导致淋巴管增强,所以总共230次穿刺针放置中有229次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230次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检查中,有1次仅单侧注射造影剂即获得成功。总体而言,116次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检查在临床上均取得成功。
图 超声引导下使用线性18 MHz探头穿刺腹股沟淋巴结。在发现直径为1.8 mm的淋巴结(a)后,使用22号针头(b)穿刺淋巴结(c),随后注射少量生理盐水溶液并持续扩张(d)
本项研究表明,在淋巴结较小的儿科患者中,使用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来确认超声引导下用于淋巴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淋巴管造影(DCMRL)的穿刺针位置,是一种可靠的技术,成功率非常高。
原文出处:
Julia Wagenpfeil,Katharina Hoß,Andreas Henkel,et al.Ultrasound-guided needle positioning confirmation with injection of saline solution for nod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lymphangiography in pediatric patients.DOI:10.1007/s00330-025-11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