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时间:2023-04-28 11:20: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为医疗行业本身就属于高风险行业,精神科因其收治病人的特殊性而又列以前茅,面临这种严峻的客观现状,我们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认真查找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安全护理措施,防患未然,避免恶性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精神科病房潜在的安全隐患
病人因素
-
精神病人常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利用病房内的胸罩、被套带、长毛巾、衣服、裤子、裤带、鞋带、汤匙、食品易拉罐、打火机、刮胡刀、指甲剪等生活用品或抗精神病药物、消毒剂等自伤、自杀、伤人。
-
病人因自知力缺乏,不适应住院环境或恋家思亲,趁工作人员疏忽而逃跑。
-
因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如嗜睡、肌颤、乏力、体位性低血压或老年病人视力下降、反应迟钝、步态不稳,行走中跌倒可能造成骨折;或因药物的副作用,引起咽喉肌功能失调,可能造成吞咽困难以致造成噎食等现象。
家属因素
家属对精神科知识缺乏了解,以及对危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为了满足病人的要求,将不该带的危险物品如打火机、香烟等交病人隐藏;或因家属遗弃,病情好转也不让其出院,造成病人逃跑或厌世自杀。
基础设施的隐患
病房拥挤、光线昏暗、地面不平、厕所洗澡间地面湿滑,无扶手,厕所隐蔽,洗澡水忽冷忽热烫伤,开水、电路、开关等。
护理人员因素
-
年轻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欠缺,防范措施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上班心不在焉,对病人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各班职责,不按要求巡视病房,在日常的工作中执行工作流程不规范,存在侥幸心理;病情观察不细致,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
-
对易激惹病人护理人员接触方法不当、解释工作不到位而使病人易产生冲动行为。
-
护理人员在人员少、工作量增加时,只忙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而放松了对重点病人的看护。
-
对意外事件的发生缺乏预见性。
-
有家属陪同的病人,护理人员过于依赖家属,忽视监护。
防范措施
病人因素的防范
-
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医务人员要主动接触病人,耐心细致地与病人交谈,消除其对医务人员的恐惧感。加强服药治疗的监督力度,保证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杜绝病人藏药、丢药,尽早恢复自知力。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副作用。
-
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 住院病人一律穿医院服装,禁止携带个人物品到病房。探视、外出活动和新入院的病人进病房前一律经过严格检查。生活用品如毛巾、牙刷、头梳等要统一管理放置洗涤间,定时开放,用后严格检查,清点数目,发现数目不符立即查找。口杯宜用塑料制品。汤匙由工作人员保管,用时发放,用后及时收回清点。病房严禁吸烟,设吸烟室,每天上午、下午各发3支烟,烟头要交回保管员,以烟头换香烟,避免烟头到处丢而引发火灾。打火机由护工保管。一切食品交病人前外包装一律先拆除。
-
实行重点病人重点监护 护士应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及思想动态,了解病情变化。对有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兴奋、躁动病人应采取隔离治疗,必要时采取约束带保护;对有自杀倾向者,不宜隔离,应让病情较稳定的病人与其多接触、多交谈。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
组织娱疗活动 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病人开展娱疗活动。既丰富病人生活,又利于病人康复。
家属因素的防范
-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可采取讲座、工休座谈以及板报等形式给家属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
-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告知制度,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特殊病人、特殊病情、特殊治疗实施家属告知签字制,确保家属的信息畅通,让家属掌握病人病情的发展阶段,培养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应尽早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1]。以获得家属对工作的信任、支持和配合。
-
基础设施的改善 改善住院环境为病人创造宽畅、舒适、安全、清洁、幽雅的住院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可将老年病人安排在一个病区以便于管理。病房设置闭路电视监控,以利护士夜间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因素的防范
-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三基、专科知识、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急、危重病人抢救技术,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应掌握精神疾病观察的技巧,对有严重伤人、自杀、逃跑行为的病人,加强看护,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
树立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护士要学法、懂法、在护理操作工作中守法[2],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消除护理缺陷,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风险。
精神科的护理安全管理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要想确保患者的住院安全,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精神科病房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病房的安全护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病人的安全,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春香,陈圣霞,靳陆平.系统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10(1):52.
[2]何梅.依法防止护理纠纷[J].南方护理学报,2001,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