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长庚的人文关怀照护实践:探路七年,医改样本还是乌托邦?

时间:2022-10-11 12:58:5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每一个生病的人都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这是课本里从未教过的知识,只能在人生经历中不断被疾病的痛苦淹没然后仰头呼吸,从作为照护者、乃至作为患者,才逐渐理解和接受的人生体验。

在一本讲述癌症的书里,患者的心理变化被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不相信,觉得医院误诊;第二层是愤怒,凭什么是我?第三层是讨价还价,我愿意把所有的收入都给上帝,让我多活20年;第四层才是接受这个结果。

从出生到死亡,小到感冒、大到手术、漫长如糖尿病高血压、重创如肿瘤,当患者穿梭于诺大的医疗场所,唯一的指引可能是医院的指示牌,以及机械化、冷冰冰的智慧医疗设备。

带着探索困境的想法走进医院,我们反倒产生了更多的疑惑:药怎么吃、检查怎么做、设备怎么戴,在医院跻身市场化的浪潮里,在医疗服务的效率竞赛中,这些问题一再被掩盖,没有人得空回答,正确答案也逐渐被人遗忘。

在医疗资源优质且集中的北京,“大三甲”们的声誉早已闻名全国,但走进医疗资源贫瘠的京北,常住人口多达86.3万的回天地区(回龙观、天通苑),没有一家三甲医院。

直到2014年,筹备十载的清华长庚医院落地天通苑,引进台湾市场声誉均获好评的长庚模式,被寄予“为医改探路”的期望。京北医疗水平自那时起也开始突飞猛进,民营医院、三甲医院分院纷纷落户,医疗水温上升的同时政策壁垒厚重,试图在公立医院改革浪潮中机激荡起水花,注定是艰难的。

人文关怀是这家后起之秀的特色招牌。

从健康教育,到协调资源,再到出院后延续管理,管理式照护作为某种人性的胶水,或许能弥合医患的期待、医疗支撑的不足。

18个个管案理师,目前累计管理患者1.3万余名,从医院看诊的十大疾病谱出发,“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在京北医改较劲之旅上,清华长庚医院试图在沸腾的医疗水温中作出更多尝试。

它不是宏大的概念,也不是遥远的政策,而是门诊缝隙中开辟出的护理实践,是一群照护者对于自身发展的积极求索,是充分市场竞争后优中选优的策略。从北方到南方,点点星火相互呼应,也给予未来的医疗更多可能性。

诊断之外,我们能做什么?

入职清华长庚医院一年后,肝胆外科医生王鹏飞发现,相较于传统医疗,拥有2名个管师的肝胆胰中心,患者对“胆囊术后如何饮食、有何忌口”这类琐碎、日常的问询逐渐消失了。

以往,他几乎每天都要回答无数遍这样的问题,忙的时候只留下三言两语、行色匆匆,快节奏工作没有留给他足够的时间成为患者和家属的同行者。

从他入职起,共有100多位患者被个案管理收案,他明显感受到,“患者焦虑少了”。

角色转换正在发生,个案管理师成了领路人,带着患者安稳地走完这条疾病之路。医生也得到解放,专注于诊疗本身,这是医生与总人口比1:343的医疗现实中作出的妥协。

在患者一方看来,经历手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而天然的错配在于,医生所见到的不过是同质化的疾病。一个常见的尴尬场景是,术后三四个月的患者向医生咨询疾病问题,但医生对于病情记忆早已模糊,也许对手术片子尚存些记忆。

在就诊过程中,也许医生注意到了疾病,却忽视了对患者影响更大的情绪焦虑。

每每新收个案时,脑卒中个管师侯多朵听到最多的患者“复盘”是:“疾病开始怎么发生的,如何出现症状,有没有来医院,如果没有来医院,怎样的心理状态……”

患者的讲述通常十分钟到半小时不等,这些事无巨细的叙事信息帮助她更好了解整个疾病的故事,评估危险因素,提供更个体化的帮助。

上一篇: 提醒乙肝患者:想要控制病情,除了治疗,日...

下一篇: “秋吃果”这样吃:不同水果搭配食用更科学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