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要在各地建分院资源输出能否换来医疗均等化?
时间:2019-11-15 10:47: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区域医疗中心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新的医疗格局即将出现。
近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等方式,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简单来说,就是“由部属大医院帮助若干个省区建设相关专科医院。”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熊茂友提到,试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试点省区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是否有大幅度提升。
“这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首都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教授崔小波解释道,《方案》旨在通过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扩大有效供给,补上医疗资源均等化的民生短板。“虽然现在还只是试点,但它代表了一个新征程的开始。”
在健康界多方采访后,有一个问题却被频频提及:大医院在其他地方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的方式,是否会造成大医院新一轮的“虹吸现象”?
面对这一“质疑”,健康界采访输出医院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下称武汉同济医院)相关负责人,为大众一一解开疑惑。
什么是区域医疗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胡瑞荣曾提到,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的性质与职能并不相同:前两者将承担未来优质医疗资源的输出任务,而区域医疗中心则应采取“填平补齐”的发展思路,促进不同水平的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所以在选择试点地区时,《方案》设定的标准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转外就医多。文件中没有提到一点是,“试点地区要有一定经济能力。”崔小波解释说,《方案》对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提出“三不”要求,即医院不出资、政府不新增债务风险、病人不增加负担,这也就意味着,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经济压力要由当地政府承担。
在30家输出医院的选择上,《方案》的挑选标准是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较高国内知名度、丰富的人才储备、突出的临床教学能力和雄厚的科研能力。“这30家医院,也代表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资源辐射,带动8个试点省区的医疗发展。”崔小波口中的“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代表”,就包括武汉同济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被选定为河北、山西、辽宁、安徽、河南、新疆等省区的试点输出医院,肿瘤科被选做为重点建设专科。
武汉同济医院动作不可谓不快。据肿瘤科主任袁响林介绍,目前,该院已在两个试点省区进行布局:一是托管山西白求恩医院;二是正计划帮扶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不管是哪项布局,武汉同济医院的主要动作都是下派人才,把科室副主任以上的人才分别轮流下派到试点省区一年,担任院长或者科主任等管理职务,从技术到管理等全方面给与扶持。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引导?
在多位专家看来,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目的在于,“用资源输出换医疗均等化”。政策的出发点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输出医院如何“不走偏”,避免从“强基层”变成“强自身”?熊茂友担忧的是,面对财政补贴,一些输出医院会有“不用白不用”的心理,盲目扩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输出医院如果把握不好方向,就容易造成‘虹吸现象’,把优质医疗资源聚集过来。”蔡江南说。
而“走偏”的区域医疗中心,在多位专家看来,彷佛成为架在目前三级医疗分级上的新一级—“四级医院”。“四级医院”有资金支持,有政策倾斜,在与同类医院竞争时更有优势,对患者更有吸引力。
但是纵观武汉同济医院的布局逻辑,人们所担忧的“虹吸现象”,似乎并不会发生。袁响林告诉健康界,他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提升托管或新建医院的诊疗水平,还包括提升整个区域的医疗水平,从肿瘤的早期预防、筛查诊治、慢病护理,到社区医疗网络的搭建,武汉同济医院都已经有所规划,“我们会站在整个试点地区的角度进行全面布局。”
有意思的是,在蔡江南心中,医疗界的这一探索与教育界的“211”设定颇为相似。“211”学校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带动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现在反倒成为水平排序标准,成为一些单位的招聘条件之一。
按照蔡江南的理解,谁最有资格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应靠医院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导向。“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按照医院发展规律,依靠政府资金投入等力量推动下,全国医院有能力竞争发展出几家区域医疗中心。”
人才如何下沉?
毫无疑问,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对于武汉同济医院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袁响林看来,这一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是人才建设,“如果人才建设无法加强、技术水平无法提升,我们的帮扶作用就无法显现。”袁响林说。
目前,武汉同济医院的计划是,采用“内培外引”手段,加强当地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内部人才,送当地医生去国内外对标学习;一方面提高待遇,招聘外部人才。而这一前提是,当地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
实际上,对于人才问题,《方案》中已有所布局。《方案》提出,支持区域医疗中心自主招聘,自主确定人员结构,落实用人自主权。崔小波提到,“文件的思路是,让区域医疗中心吸引北上广的人才下沉,而不是让下面的人才都跑去北上广。”
蔡江南对这种人才下沉手段有些担忧,“通过行政分配,可以让北京的医生都留在欠发达地区不走吗?医生想去哪执业,完全是市场行为。”与蔡江南观点一致,熊茂友认为,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不仅让医疗人才乐意被派下去,还要让他们乐意待在当地。
在他们看来,要想实现分级诊疗,大幅度提高医疗人才经济待遇是医改关键。“没有人才,地方医生的诊疗水平无法提升,患者就留不住。”蔡江南提到,要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把更多资源投入在医生培养上,提升医生能力;其次让诊疗价格和医生薪酬更加合理,让医生得到应有补偿,让医生留得住。“把定价机制做好之后,再对医生进行分工,让不同能力的医生负责不同复杂程度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