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清朝推荐两大国之柱石,却因与慈禧作对被斩首示众
时间:2019-11-16 15:39: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清朝自乾隆朝后便从盛世的巅峰一落千丈,走向了衰落覆亡之路,而研究近代史的专家们在研究清王朝中后期的历史中,慈禧太后是其绕不开的关键政治人物,慈禧执掌朝政48年,长达约半个世纪,近代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基本都与慈禧有关,而慈禧的发迹是从一场宫廷政变开始的,这场政变决定了两个集团的命运和一个时代的命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又一次无情的把清王朝按压地上摩擦,京城陷落,咸丰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逃到了热河,暂避兵锋,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清王朝便紧急向英法求和,双方签条约,清王朝照例赔款,划租界,此时的清王朝岌岌可危,外有英法联军和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一着不慎便有亡国之祸,偏偏咸丰皇帝性格优柔寡断,领导核心不强大,和平年代还可平稳度日,然而逢此乱世,咸丰的平庸便是一种罪过,幸运的是在热河逃难期间,咸丰皇帝因受到惊吓,再加上有病在身,不久后便一命归天,清王朝的权利真空出现了。
当时的同治皇帝年龄尚小,无法处理国事,于是作为同治生母的慈禧便遇到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年仅二十多岁的慈禧心机深重,一向有政治野心,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碍于祖制和资历,慈禧不便过多插手政治,但是看着自己的废柴老公就来气,反观六王爷奕䜣能力突出,眼光长远,因此为积累政治资本,慈禧早年便与奕䜣互有往来,这也导致辛酉政变一爆发,慈禧便想到将奕䜣拉为自己的同盟战友,而奕䜣也对自己这位年龄不大的小嫂子唯命是从,为慈禧夺权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后盾。
慈禧想夺权,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权力集团,尤其是肃顺,一直以遵循祖制为护身符,对慈禧插手政治百般阻挠,肃顺是咸丰朝重臣,咸丰皇帝即位后,对肃顺大加提拔,擢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 咸丰三年正月肃顺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二月署理蜜舆使,九月署理正红旗护军都统。
咸丰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随后在礼部和户部也曾有过任职。 以后几月连得升迁,四月署理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授工部右侍郎,六月派充练兵翼长,闰七月调补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十月授礼部左侍郎,十二月署理镶白旗护军统领。不久之后又被提拔为左都御史,肃顺其人是清王朝少有的有目光、有能力的满族大臣,他深刻认识到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认为只有汉人才能挽救清王朝的颓势。
为此他大力提拔汉人,例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都经过他的大力推荐,对于汉族官吏来说,肃顺无疑是满族的伯乐,事实证明肃顺的眼光不仅深远而且犀利,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后来战功赫赫,皆锻炼成为了国家柱石,一位创立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一位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清王朝末期人称有三驾马车: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而肃顺就举荐了其中两位,可谓慧眼识珠,居功至伟。
此外,肃顺敏锐的察觉到咸丰后宫有一股力量在蠢蠢欲动,此人就是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曾多次想插手政治,都被肃顺所弹劾,久而久之,叶赫那拉氏对肃顺极为忌惮,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重,传谕:"皇长子御名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赞襄,本意是协助、帮助出谋划策与具体办理, 史称"顾命八大臣"。 不久之后,咸丰帝驾崩。咸丰皇帝死后,肃顺失去了保护伞,然而咸丰临终任命肃顺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目的就是限制慈禧干政擅权,慈禧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双方一场政治大战在所难免。
咸丰死后,肃顺首先向叶赫那拉氏发难,为限制其权力,肃顺提出要给东西两宫皇太后相继加封号,在封号上抑西扬东,试图强压慈禧一头,叶赫那拉氏提出垂帘听政又被肃顺等人否定,于是慈禧便联合奕䜣开始对顾命八大臣的绞杀政变----辛酉政变。公元前任老师年十月二日夜晚,肃顺在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回京城的途中,突然在密云被逮捕,原来慈禧早已先肃顺一步提前赶到京城布置,欲将肃顺等人一网打尽,肃顺在最不该放松警惕的关键时刻竟然疏忽大意,让人团灭,实在是遗憾至极,肃顺等人被抓后,不久后便在菜市口斩首示众,年仅45岁。
肃顺被杀后,曾被其提拔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心有怨言而不敢言,只能扼腕叹息,惨然曰:"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果然,慈禧执政后,清王朝不仅没有丝毫好转,反而国势日下,经营惨淡,西方列强大肆践踏,光绪空有雄心无法变革,在慈禧权力欲望的催动下,清王朝失去了最后挽回败局的机会,八国联军侵华一战罪全在慈禧,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让清王朝奄奄一息,走向灭亡。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任凭本领再大,也只能顺从慈禧意愿办事,郁闷半生,眼看着自己扶保半生的王朝被慈禧亲手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