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太平洋》海军回来了:关岛战场游记
时间:2019-11-16 16:44: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海军狂飙突进时,美国丢失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所有殖民属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麦克阿瑟矢志回归的菲律宾,这也是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首要目标。对于美国海军和陆战队而言,他们同样有需要收复的失地,那就是关岛。1944年7月下旬,作为“征粮者”行动的组成部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两栖军发起了登陆关岛的战役。
美国海军的伤疤
关岛位于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也是整个群岛中最大的岛,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6~13公里,面积达549平方公里。关岛地形与塞班非常相似,重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形崎岖复杂,岛上山地大多被低矮厚密的树丛覆盖。关岛于1521年被麦哲伦发现,之后被西班牙统治了三个多世纪,直到1898年作为美西战争的战利品被美国占领,成为其海外属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40多年间,美国只把关岛当作夏威夷和菲律宾之间的中转站,并未加以重视,也没有设防,仅常年派驻少量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对于这两个军种而言关岛具有特殊感情。当1941年12月10日日军登陆关岛时,岛上仅有约150名陆战队员和少量海军官兵,在象征性的抵抗后举手投降,但有6名美军拒绝投降,躲进深山。
■ 关岛鸟瞰,从岛屿南端拍摄。
日本在占领关岛期间对岛上的查莫罗人施行高压统治,将他们强征为劳工,并迫使他们协助抓捕逃亡的美军士兵,除了海军报务员乔治·特维德外的其他人陆续被捕,拷打致死,而特维德在当地人的冒死协助下奇迹般地在岛上潜伏了31个月,他坚信美国海军一定会回来的。他的坚定信念在1944年7月10日得到了回报。当天,他看到庞大的美军舰队抵近关岛海岸,于是用镜子向军舰发出信号,随即跳入海中游向舰队,最终被搭救,作为传奇般的“孤胆英雄”返回美国。
■ 孤身在关岛潜伏31个月的海军报务员特维德。
日军占领关岛后采取的防御措施与美军类似,不过部署了数百人的守备队,整修了机场而已,直到1944年初马绍尔群岛失守,才匆忙调兵布防。在1944年7月,关岛守军的主力是从关东军抽调的第29师团(欠第50联队)和第48独立混成旅团,由第29师团长高品彪中将统一指挥,另有海军守备队及其他后方单位,守军总兵力约18500人。在美军登陆塞班时,正在关岛视察的第31军司令小畑英良中将被困,滞留岛上,但他并不干涉高品中将的指挥。
■ 关岛日军指挥官高品彪(左)和小畑英良(右)。
奉命登陆关岛的美军部队是第3两栖军,由陆战队少将罗伊·盖格指挥,他曾在瓜岛担任“仙人掌”航空队指挥官,现在他手下握有陆战三师、陆战队第1暂编旅和陆军第77步兵师,约5.5万人,还能得到海军舰队的强大海空火力支援,可比在瓜岛和日军拉锯时阔气多了。美军原计划在登陆塞班后第三天就发动对关岛的进攻,但由于战况有变,登陆计划一推再推,结果让第3两栖军的数万官兵愣是在海上漂荡了超过一个月,士气和身体状况都十分低落。当进攻命令最终下达时,全军的士气再度高涨,所有人都认为只要能上岸也好过继续待在船上。
■ 在炮火笼罩下的关岛海岸,从“新墨西哥”号战列舰上拍摄。
关岛的海岸线与提尼安岛相似,多是礁石和悬崖,可供登陆的滩头不多,盖格在其中选择了两处适宜的地点:西岸中北部的阿桑滩头和中南部阿加特滩头。日军也很容易猜到美军的意图,针锋相对地部署兵力。巧合的是,在北部滩头登陆的陆战三师将面对第29师团主力,在南部滩头登陆的第1暂编旅将对阵第48独立混成旅团,似乎双方指挥官不经意间计划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然而,拥有绝对物资优势的美军当然不会接受对等的战斗。从6月23日开始,美军战舰和飞机就不间断地对关岛实施火力打击,尤其是从马绍尔群岛起飞的陆航B-24轰炸机向岛上倾泻了大量炸弹。
■ 1944年7月美军对关岛的进攻路线图。
■ 部署在太平洋战场的美军B-24轰炸机。
背水攻山
7月21日,收复关岛的战役正式打响了。在北部滩头登陆的陆战三师面对着一处背靠大海、三面环山的海湾。尽管陆战队在战争中征服过很多群山遍布的海岛,但像关岛这样一上岸就要爬山的情况很少见。高品中将的指挥部就设在海滩正前方的方特高地上,可以俯瞰滩头全貌,如今这座高地已经被改名为尼米兹山。
■ 从阿桑角向北远望北部滩头,这是一处三面环山的海湾。(作者提供)
■ 方特高地上的日军指挥所遗迹,高品彪就在此指挥战斗并战死于此。(作者提供)
■ 从方特高地上俯瞰海滩,中间的海角就是阿桑角。(作者提供)
在海军舰炮火力准备之后,搭载着陆战三师的LVT开始冲滩,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冲天的水柱、横飞的弹片、窜起的火焰和伤员的惨叫。然而,在近一个月的狂轰滥炸中蒙受不小损失的日军没有能够阻止美军坚决的登陆步伐,很快陆战队员们就占领了海滩。地形迫使美军士兵在登岸后立即向眼前的山地发起仰攻,其中位于滩头左侧的乔尼托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即使最平缓处坡度也有40~50度,陆战队员们只能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而无法使用武器开火。
■ 搭载着陆战队员的LVT向关岛海岸破浪前进。
■ 登陆滩头左侧的乔托尼崖,尽管植被密布,仍可以看出相当陡峭。(作者提供)
对滩头正面的邦休岭的进攻演变成一场血腥的拉锯战,陆战队因为损失过大而暂停攻击,直到次日才登上山顶。然而,日军发起连续的反冲锋,来自后方方特高地的炮火也极为猛烈,迫使登顶的陆战队员撤退。位于滩头左侧的阿德鲁普角和右侧的阿桑角都有日军火力点向美军倾泻恐怖的弹雨,所幸这两处阵地相对孤立,被美军火力迅速压制,随后被清除。
■ 聚集在北部滩头的陆战队员们,背景中的海角就是阿桑角。
■ 海滩正面的山岭,黄色草丛下方即邦休岭,后方更远处为方特高地。(作者提供)
当D日夜幕降临,陆战三师已经蒙受700余人的伤亡,仍无法完全控制海滩后方的高地,海滩上更是一片狼藉,如果不是美军强有力的炮火支援和关岛日军相对虚弱的实力,陆战三师的伤亡恐怕还要更大。
■ 两位陆战队员在登上海滩后竖起一面星条旗。
■ 今日从当年美军登陆的海滩远眺阿桑角。(作者提供)
■ 从阿桑角远望北面的阿德鲁普角(灰色石塔所在处)。(作者提供)
今天的北部滩头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一部分,阿德鲁普角更是北马里亚纳联邦总督的官邸所在地。高品彪的指挥部仍保留在尼米兹山上,供历史迷们遐想往昔。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尼米兹山下的太平洋战争博物馆是马里亚纳战地之旅中遇到的最像样的军事博物馆,详细讲述了关岛战役的过程,保存了不少当年的武器装备。
■ 陈列在阿德鲁普角的日军120毫米高射炮。(作者提供)
■ 露天陈列的美军Mk 15型鱼雷。(作者提供)
■ 太平洋战争博物馆内陈列的日军三轮摩托。(作者提供)
喷火海角
在南面的阿加特滩头,陆战第1旅虽然不需要背水攻山,却要攻克四处威胁很大的海角,其中自北向南数第二位的加安角顶部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战前美军的侦察并未注意这里,因此在炮火准备中没有对其加以特别关注。殊不知日军已经将这座山丘内部掏空,构筑了混凝土暗堡,在其中配置了2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和1门37毫米反坦克炮,辅以数量众多的轻重机枪,火力极为炽烈,在登陆当天将陆战第1旅压制在滩头长达数小时,击毁击伤了20多辆LVT和DUKW(轮式两栖车)!最终,顶着炮火登陆的美军坦克绕到山丘背后,向着日军掩体入口猛轰,才最终拔除了这处日军防御支撑点。
■ 从空中拍摄的阿加特滩头的登陆场景,可见海面上成排的LVT正向滩头进发。
■ 今日的阿加特滩头,当年陆战第1旅在此登陆。(作者提供)
■ 今日加安角上的小土丘及残留的日军掩体。(作者提供)
■ 陈列于东京某战争博物馆内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作者提供)
位于加安角南面的第三处海角班吉角的后方也有一座低矮的土丘,美军称之为40号高地,这里同样被美军的站前侦察所忽视,而日军也将其改造为一处抵抗枢纽部。围绕40号高地的攻防战从21日早上一直持续到夜晚,这座小山竟然四次易手,直至次日早晨美军才最终将其攻占。加安角、班吉角连同其他方向的日军火力给美军造成了约350人的伤亡,至少24辆两栖车被毁,可见在登陆作战中少数坚固火力点的威力是多么可怕。
■ 在南部滩头登陆的陆战队员,背景远处可能是加安角。
■ 今日的40号高地(浅绿色草地)和阿利凡山(远处高山)。(作者提供)
如今,加安角的战地遗迹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在不到两人高的小土丘中隐藏着日军的掩体。40号高地已被削平,变成了一片农田,丝毫看不出当年两军厮杀的痕迹。
迟来的反击
受到复杂地形和日军凶猛火力的阻碍,无论北面的陆战三师,还是南面的陆战第1旅都未能在登陆首日取得明显进展,只有陆战第1旅的左翼成功向北推进,逐步封闭了向西突出的奥罗特半岛,那里也是阿普拉港所在地。D日夜间,第77步兵师连夜登陆,大大增强了南部滩头的实力。在随后几天里,美军逐步向内陆推进,扩大了登陆场,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阵地。
■ 在关岛滩头向内陆射击的美军155毫米榴弹炮。
■ 在太平洋战争博物馆内陈列的美军155毫米榴弹炮。(作者提供)
在目睹美军登陆首日的惨重伤亡和混乱情况后,第48混成旅团屡次要求发起反击,但都被高品中将驳回,他的决定十分耐人寻味,在美军最脆弱的时刻放弃了反击的良机,直到7月25日才下令全军出击,向严阵以待的美军发起夜袭。25日夜间,日军主力部队顶着倾盆大雨倾巢而出,在坦克的带领下向美军展开进攻,被困在奥罗特半岛上的日军也向陆战第1旅后方发起冲锋,试图与正面进攻的第48旅团里应外合,打破包围。
■ 在阵地上严防死守的美军机枪组,操纵一挺M1919型机枪。
然而,经验丰富的陆战队员们早有防备,而日军的自暴自弃更是帮美军省了不少劲。由于反击请求屡次被拒,第48旅团长深感受辱,索性将有组织的进攻变成一场以“玉碎”为目的的自杀冲锋,大群被清酒灌醉的日军一波又一波冲向美军阵地,然后不出意料地被美军屠杀。到次日凌晨,第48旅团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将关岛作为中太平洋战区的酒类囤积地,美军在此缴获了大量酒水,而且无论被打死的,还是被俘的日军官兵大多酒气熏天。美军之前猜测日军的自杀冲锋是在酒精刺激下产生的疯狂行为,至少在关岛这个观点得到了证实。
■ 陈列在加安角的日军200毫米岸防炮。(作者提供)
位于北面的第29师团没有盲目地发起自杀进攻,他们在炮火掩护下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大部分对美军阵地的进攻都是徒劳无功的,损耗了大量兵力。尽管上级没有下达“玉碎”命令,仍有少量日军士兵主动寻死。据美军记录,一群日军成功占领了一处美军迫击炮阵地,但他们既没有调转炮口轰击美军,也没有破坏迫击炮,而是在次日清晨认定已经被包围后引爆手榴弹集体自杀!或许日本人觉得这种做法十分荣耀,是为天皇尽忠,但毫无疑问,美军士兵非常欢迎这样的做法。一夜之间,第29师团损失3500余人,美军仅阵亡166人。受到反击失利的打击,高品中将拒绝率部撤退,而是选择固守指挥部,于28日战死。
■ 在关岛战役中被击毁的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
连日苦战加上反击失败,日军已经无力防守滩头周边的山地。在美军登陆一周后,北部滩头的方特高地和南部滩头的阿利凡山均落入美军之手,南北两路美军在28日终于会师,并迅速肃清了奥罗特半岛,1941年12月在关岛陆战队兵营门前降下的星条旗重新升起。
山地狂飙
高品战死后,小畑英良中将接替指挥,他急忙下令残余日军向关岛北部山地撤退,坚持持久作战,尽量拖延美军占领关岛的时间。美军趁势大举推进,快速越过岛屿中部的连绵山地,于7月31日抵达关岛东岸,将关岛一分为二。担任先头部队的第77步兵师由于行动迅速,赢得了陆战队的尊敬,被冠以“第77陆战师”的雅号,要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上,陆战队一直对陆军的稳妥打法颇有微辞。随后,陆战第1旅南下控制了被日军放弃的关岛南部,陆战三师和第77师则向北肃清日军残部。
■ 一群美军第77步兵师的士兵们在展示他们缴获的膏药旗。
已经元气大伤,又被美军穷追不舍的日军根本来不及构筑坚固的防线,日军在巴里格达山的主防线仅仅坚持了两天就于8月4日彻底崩溃,只剩下少数孤立据点各自为战。然而,失去连贯防线的日军依然给追击的美军造成了足够的威胁。沿着西海岸推进的陆战三师遇到数个得到日军火力掩护的路障,其中在代号RJ177的路口,日军利用隐藏在洞穴中的25毫米高射炮平射美军,将进攻者压在地上抬不起头,最后在坦克支援下,美军才清除日军火力点,继续前进。
■ 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关岛内陆推进的美军部队。
■ 日军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的残骸,平射步兵也很有杀伤力。(作者提供)
沿岛屿东岸推进的第77师遭遇了更大的损失,在伊宫村南侧的公路上,美军陷入日军的埋伏,残存的日军坦克、反坦克炮联合步兵火力突然发难,瞬间击毁了4辆美军坦克。正面受挫的美军只好从侧面迂回才占领了这个村子。然而,无论日军如何顽强,都无法阻挡美军的挺进。8月8日,陆战三师已经抵达关岛最北端,第77师也消灭了最后一股成规模的日军部队,在圣罗萨山击毙了500余名日军。
■ 今日伊宫村南面的公路,当年第77师遇伏的位置大致在此。(作者提供)
■ 陈列于太平洋战争博物馆内的日军47毫米反坦克炮。(作者提供)
■ 关岛北端的海岸悬崖,当年陆战三师的陆战队员们也曾在此眺望,但心境肯定与笔者不同。(作者提供)
8月10日,接近马塔库亚克山的陆战队员突然遭到异常猛烈的阻击,暂时退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座山后的地道就是日军最高指挥官小畑中将的藏身之所。自知走投无路的小畑中将于次日清晨走出地道,面向东方剖腹自尽。至此,关岛战役正式落下帷幕。为了收复失地,美军付出了9111人的伤亡代价,其中1919人阵亡。日军战死17300人,被俘485人。
■ 小畑中将自杀的地道口(上)及纪念牌(下)。(作者提供)
今日的马塔库亚克山已经成为日本人祭奠战死者的“南太平洋纪念公园”,而小畑中将切腹自尽的山洞还保存着,有不少日本游客来此祭奠。然而,北面不远处的另一处纪念碑基本无人问津,碑文显示此处为30多名查莫罗人被日军屠杀后的埋尸之所。由此看来,日本人对于自己当年犯下的暴行并无反悔认罪之心。
■ 战后前来探访战地的日本人建立的慰灵碑。(作者提供)
■ 关岛查莫罗战争遇难者纪念碑,日本人很少造访此地。(作者提供)
关岛鲁滨逊
战役的结束并不等于战斗的停止。在美军宣布占领关岛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日军散兵游勇躲藏在关岛的深山老林中,伺机袭击美军,甚至在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12月,仍有3名陆战队员被残存的日军伏击身亡。
■ 1945年8月,关岛战俘营内的日军战俘在收听天皇的停战广播。
在关岛所有残存日本兵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横井庄一伍长。他独自藏身于关岛东南部的塔洛福福瀑布下游,以捕鱼和采集野果为生。横井挖掘了一个仅容一人的地洞,并在其中生活了28年,对于战争结束一无所知。直到1972年,横井庄一试图攻击两个捕鱼的关岛居民时才被发现,并被制服后扭送警察局。最终,横井庄一得以回国,由于常年的独居生活,他一度丧失了语言能力。
■ 关岛东南部的塔洛福福瀑布,横井庄一就藏身在附近地区。(作者提供)
■ 横井庄一的戎装画像(左)和1972年被发现时的形象(右)。
回国后的横井庄一名声大噪,被视为“民族英雄”。然而,笔者却很难理解横井庄一独自躲藏深山,苟且偷生,并不主动攻击美军的意义何在,或许只是求生的本能,也可能日本人更看重“不投降”行为的本身吧。
■ 横井藏身的洞穴的剖面图。(作者提供)
后记:马里亚纳之战终结
随着关岛被收复,整个马里亚纳群岛都被美军控制。塞班岛和提尼安岛被迅速打造成美军B-29部队轰炸日本的前进基地,关岛则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基地,连尼米兹都在此设立了前进指挥部。战后,塞班、提尼安岛成为北马里亚纳联邦的组成部分,而关岛继续保持作为美国海外属地的地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军事管制后陆续恢复了文官政府的行政管理,并经过公投后成为美国的海外领地。
■ 两位陆战队员在关岛上展示一面经历战火的星条旗。
在失去马里亚纳群岛后,日本终于意识到战争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东条英机内阁轰然垮台。然而,日本人仍然幻想着通过激烈顽抗让美军付出沉痛的生命代价,从而迫使美国政府与日本和谈,赢得体面的停战。为此,无数美日两军士兵将在太平洋的战场上继续生死搏杀。在马里亚纳战役结束后,战争的焦点将向西移动。1944年9月,曾在瓜岛建立功勋的陆战一师登上了一座名叫佩莱利乌的小岛,他们将在这里经历前所未有的惨烈战斗,几乎让陆战一师流尽了鲜血。
■ 美军占领关岛后,日军曾派出袖珍潜艇袭击驻泊于此的美军舰船均未成功。这艘袖珍潜艇搁浅被俘,如今被陈列在岛上。(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