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不漏洞拉”:越南偷渡客的无奈和挣扎
时间:2019-10-29 14:09: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19年10月27日,越南乂安省,一名女子站在屋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肖恩 王謦
编辑 | 陈升龙
1
英国埃塞克斯郡珀弗利特港,一个装有39具尸体的集装箱,牵扯出一个满怀希望但最终跌入绝望的群体。
越来越多的越南家庭报案,他们的孩子就在这趟“死亡货车”里。种种迹象显示,这很可能是一次失败的偷渡行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也曾来过一大批越南移民,那时他们被称为“不漏洞拉”。这是越南语“从今以后”(bắt đầu từ nay)的粤语发音,也是香港向越南非法移民播出的越南语宣传广播的高频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漏洞拉”成为越南偷渡客的代名词。
关于“不漏洞拉”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在不停上演。
作为依靠制造业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越南的经济成果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受益,发展不均衡、劳动力过剩是该国长期存在的问题。据英国慈善组织“救世军”(The Salvation Army)透露,他们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了209名越南偷渡客,不仅较五年前增加了248%,而且多于任何其他国家。
如今,在未来憧憬和悲惨现实的拉扯下,越南偷渡客们是否仍愿意以生命为代价走上那条通往新生活的钢索?
“穷山恶水”的无奈
“妈妈,女儿对不起你们。我去国外的路不成了。我要死了。”这是26岁的范氏茶眉发给母亲的最后几句话。她还写下了家庭地址,告诉别人要把带回家埋葬。
当紧急响应人员打开集装箱门时,里面布满了带血的手印。十几具遗体堆叠在一起,身上要么裸露,要么仅有极少衣物遮身。那是冻死者临死前因为出现幻觉热感而产生的反常脱衣现象。
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让这些年轻男女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踏上这条不归路?
范氏茶眉在最后的信息中提到,她的家在越南河静省甘禄县岸市镇。这个中北部省份有129万人口,其中80.5%是农村人口,当地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落后的农林渔业和手工业。
根据河静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DP)为4950万越南盾(约合1.5万元人民币),而同期首都河内的人均GRDP为9394万越南盾,胡志明市更是达到1.55亿越南盾。
上海外国语大学越南语系主任冯超对界面新闻表示,河静省是越南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人多地少,同时也是遭受天灾最严重的地方,每年都会有当地人因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丧命,用“穷山恶水”来形容也不为过。
(资料图)2016年河静省遭遇洪水侵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冯超认为,由于生存环境恶劣,河静等地成为一些非法中介重点关注的地方,也因此越来越多人把偷渡当成改变命运的方式。
2016年,河静省一个钢铁厂发生化学物质泄漏事故,导致当地海洋环境遭受严重污染,使渔业和旅游业损失惨重。大量渔民被迫以低价卖掉讨生活的船只及渔具。那之后,河静省出外务工的人数激增。
据越南媒体报道,仅今年1至8月,就有41970人离开河静外出谋生。在越南生活了五年的中国商人刘帅(化名)对河静现象严重也有所耳闻。“穷乡僻壤的,只能往外跑了。”刘帅对界面新闻说。
范氏茶眉几年前还去过日本务工,一直到今年早些时候才回国。她用在日本积攒的钱给哥哥买了一辆车用于做出租车生意后,就开始计划前往英国谋生,经熟人介绍认识了带她偷渡去英国的蛇头。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政治社会学讲师巴伯(Tamsin Barber)对BBC表示,英国是最受越南偷渡客欢迎的目的地,因为他们觉得在英国工作能得到保障,而且有机会赚到很多钱寄回家。但对于希望在英国找工作却不具备高水平技能的越南人来说,并没有合法进入英国的途径,他们只能走上这趟危险的旅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冯超认为,英国的高福利待遇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不少越南人都有定居海外的亲属,经过亲人朋友间口耳相传,他们会认为国外的生活待遇比越南好得多。因此相比起前往河内、胡志明等生活成本高昂的国内一线城市,他们更愿意冒险一步到位地前往国外谋生,为自己开启全新的人生。
冯超还提到,越南的就业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了“人才过剩”的现象,不少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的年轻人也面临就业压力,找不到施展的空间。
疑似是39名遇难者之一的阮文雄就是一名音乐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因为在越南郁郁不得志,一年多以前他非法偷渡到法国,在一家餐馆打工。后来他听说在英国能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跟家里商量筹钱偷渡去英国。
阮文雄生前的照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反人口贩运专家Mimi Vu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提到,偷渡前往欧洲大陆和英国的越南人都来自特定的几个省。起初越南移民大多来自北部的海防市和广宁省,但近来中北部地区乂安、广平和河静三省的非法移民数量持续增加。
乂安省同其相邻的河静省情况相差无几,同样有人在欧洲失踪的乂安省安城县和河静省甘禄县相距仅15公里。乂安省是越南面积最大的省份,而2018年人均GRDP仅有3664万越南盾(约合1.1万元人民币),不足胡志明市的四分之一。
一位已成功“登陆”的越南人对天空电视台说,离开越南那时候,压根不在乎会不会死,所以即使死在半路,也没什么好可惜的,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倾家荡产的赌注
这段自愿开启的旅程一旦出发,人口贩运和偷渡之间的界线似乎就变得模糊,蛇头说什么他们都必须照做,除了服从他们也别无选择。
非国际组织反奴隶国际组织(anti-slavery charities)在年初发布的一份关于越南人口贩卖的报告《危险的旅程》中指出,偷渡前往欧洲的费用通常在1万至4万英镑不等。
到达英国后,男性越南偷渡客大多被送到大麻种植园工作,而女孩们则被安排到美甲店里。无论男女,都常有被强迫卖淫的情况发生。
长期关注移民研究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游天龙对界面新闻表示,大多数越南移民从事的美甲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越南国内已经有了成熟的培训机构。“在英美,美甲业的利润比美发、美容、按摩、拔毛、针灸等低端个人服务业的利润都高。一个熟练工,一天净收入可以达到一百多美元,而且存在漏税现象。保底一年三四万美元是有的”。
尽管看起来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覆盖偷渡的费用,但对于部分偷渡客来说,现实不一定会如此美好。2018年1月,英国警方起诉了一家位于巴斯的美甲店,三人被指控合谋劳动罪。警方在这家美甲店里发现了两名躲在集装箱里偷渡入境的越南女孩,她们每周工作60小时,其中一个每月能拿到30磅(约合人民币270元)工资,另一个则没有工资。
因为害怕在英国的“黑户”身份被发现,偷渡客们通常不会对外寻求帮助,尽管他们的家庭背着一笔沉重的债务。
按照越南快讯网的说法,范氏茶眉的家人为了让她去英国向蛇头支付了9.5亿越南盾(约合3万英镑,人民币27万元),预付了5亿盾,待人安全到达后将付清余款。
范氏茶眉一家住在一间小小的铁皮房子里,家人在县城里做小生意,每月收入约为900万盾,9亿越南盾是他们整整100个月的收入。
来自越南顺化省丰贤村的黄月(化名)告诉界面新闻,对任何普通越南家庭来说,这都是一笔“天文数字”。在岘港从事家政工作的黄月每月工资为60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1800元),9.5亿盾相当于她13年的收入。而她在家乡顺化省工作时,每个月加上各种补贴后的收入也仅为390万盾,这意味她不吃不喝也要20年才能赚到9.5亿盾。
英国政府反奴隶问题独立专员办公室2017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蛇头为偷渡客们准备“头等舱”和“经济舱”两种出行方式。“头等舱”意味着最直接且安全的偷渡路线,譬如先以欧洲申根签证前往巴黎,随后前往英国。而“经济舱”则可能会长达数月之久,条件也更恶劣。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政治社会学讲师巴伯(Tamsin Barber)对BBC表示,付了4至5万英镑的人一般会乘飞机出行,只能付得起1万至1.5万偷渡费的可能还需要连夜徒步穿越森林。
但无论选择哪种价位,最终都将在英国过境线前停下来,并乘坐卡车或者轮船入境。法国、德国、波兰和俄罗斯是偷渡客们最常停靠的中转站。一些偷渡客还会被迫在中转国打工。
根据联合国统计的数字,每年越南移民交给蛇头的资金达到2.3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1亿元)。为了筹钱,全家人东拼西凑,甚至不惜一脚踩进高利贷。对这些越南家庭来说,如果能把后代送出国挣钱并开启新生活,这一切都值得。
英国内政部2018年9月发布的一份关于越南人口贩卖的报告指出,越南法律明确禁止人口贩卖,但地方机构配合不力,加上当地人民对政策法规不了解导致执法不严,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政府资金不足,也影响了执法效果。
“不漏洞拉”的幸与不幸
实际上,越南偷渡客早已经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世纪70年代越战结束后,部分美军士兵把和越南女人生的后代带回去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爆发大规模移民潮,开始集中前往美国与欧洲,大多从事低端的服务行业。
黄月告诉界面新闻,她的叔叔在7岁的时候坐船偷渡到了美国。他的父母亲在他的衣领里藏了五钱黄金,就把他一个人送上了船。
40多年前,大批越南渔民则坐船偷渡前往香港寻找机会。自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万多名越南难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万越南船民移居海外,遣返6.7万多人,另外永久安置了近1.6万人。
1988年6月16日,港英政府宣布实施“难民甄别”政策,此后抵港的越南人不再直接获得难民资格,被统称为“船民”。“从今以后,香港已实施对越南船民新政策。自此以后,凡因经济问题以船民身份设法进入香港者,将被视作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能移居第三国,而且将会受到监禁并遣返回越南。”广播中反复说到。
“不漏洞拉”的故事由此开启。2017年出版的《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一书中这样写道:不漏洞拉是难民潮的标记,也象征越南船民渡海的绝望、希望与聚散飘零。
那时的越南难民多乘木船从水路抵达香港。今年49岁的香港居民阿珍告诉界面新闻,她的丈夫阿炳也是越南移民大军中的一员,1976年,为了来投靠已经在香港安顿下来的大哥,阿炳给蛇头塞了几根金条。在混乱拥挤的码头上,不到20岁的他被扔到了船上,和十几个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在海上漂了几天才上岸。
在大哥的帮助下,阿炳在香港找了份工作,赚了些钱,随后又到深圳开了工厂,认识了阿珍,结婚生子。阿炳的故事,大概算是“不漏洞拉”里最幸运的那一批。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插图
在伦敦一所大学读政治学硕士的Nhan对界面新闻说,“虽说人生而平等,但世界就是挺不公平的。作为一个越南人,我现在能够在英国合法地居住、学习,不需要去做假护照、不需要躺在冰冷的货车车厢里,我当然是有特权的。但这种特权值得骄傲吗?并不是。它只是提醒我,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其实是由你所持的护照和身份卡来决定。这个很糟糕。”
在英国,或许还有一大批人无暇为他人的悲剧而哀戚,他们还在为寻找生活的出路而四处奔波。美甲是越南移民最主要的产业,和跨国犯罪组织的捆绑程度更高。当地时间10月27日,界面新闻探访了位于伦敦市区的几家越南美甲店,均为上班时间大门紧闭。紧闭的大门后,或许是另一个关于“不漏洞拉”的故事。
位于伦敦哈克尼区的一家越南美甲店。拍摄:王磬
专题:“英国死亡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