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白薯还是烤红薯为啥同一农作物称呼这么多丨小乡聊天
时间:2019-10-31 19:11: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今天北京气温回升,午后在阳光照射下暖意融融,天也很蓝,确有“秋日胜春朝”的感觉。市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今天夜间晴,北风1、2级,最低气温5℃;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转南风2、3级,最高气温18℃。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注意添衣保暖,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全市有一次小雨天气过程,气温明显下降。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对于蔬菜和水果的叫法很有地域特色,其中叫法花样最多的当属“甘薯”了。在北京,大家习惯把甘薯叫做“白薯”,河南称其为红薯,山东和东北称为地瓜,江苏、安徽一带称为山芋、芋头等,陕西、湖北、重庆、四川和贵州称其为红苕,广东称其为番薯,除此之外,还有薯、薯仔、苕芋头、山药、茴、番苕、番芋、番萝、番葛、山萝卜赤薯、朱薯、红苕、红芋、白芋、黄薯、黄苕、黄山药、花薯、花芋、饭芋、沙芋、粉葛等数十种叫法。
为什么同一种农作物有这么多别名呢?这是因为甘薯这种农作物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晚,而且作物的传播路径很多,导致各有各的叫法了。
甘薯属旋花科,原产中南美洲,很早就为印第安人所栽培。作为一种产量高、味道好的块茎类作物,其栽培历史可直追史前时期。甘薯在世界范围内,分批传播到了大洋洲、欧洲等地方,在传播过程中,名字也各不相同,比如,新西兰英语中把甘薯称作kumara(来自毛利语kumara),和其他英语国家称其为sweet potato或者yam不同。
美洲甘薯首次成功引入中国在明万历年间,但甘薯并非一次性进入我国,在首次引入后的几百年中,又几次通过不同路径分别进入了我国福建、广东、云南等省份。早期甘薯主要种植于闽粤地区,闽粤对甘薯的外来属性知道得很清楚,因此和“番人”、“番仔”一样,闽粤地区对甘薯的称呼多以“番”冠之。
但当甘薯北传后,它的外来色彩就渐渐降低。当其传入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后,平地人只注意到这种作物来自闽浙的山区,所以多称其为“山芋”之类。而在广大华北、西南地区,人们对其颜色更感兴趣,各种红、白、黄的搭配叫法也就应运而生。
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农作物名称五花八门,天气也是大不相同。近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开启晴暖模式,降水总体少而弱,升温成为“主旋律”。受“麦德姆”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今天,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北部、北部湾南部、琼州海峡以及福建沿海、台湾岛沿海、广东沿海、海南岛沿海有6-7级大风,部分海域阵风8-9级;海南岛中东部有大到暴雨(50-90毫米),但今天,“麦德姆”在柬埔寨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其风力进一步减弱,已很难确定其环流中心,中央气象台14时对其停止编号。
此外,随着高原槽东移,今后三天,青藏高原东部到华北地区陆续迎来雨雪天气过程,总体来说,以小雨雪为主。明天,新疆西部山区、内蒙古中东部、西藏中东部、川西高原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其中,西藏东北部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5-7毫米)。内蒙古河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西南地区大部、江汉西部、湖南中西部、广西中西部、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
未来几天,中东部大部地区天气以晴朗干燥为主,江南、华南一带仍维持降水稀少的格局,此前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气象干旱有所缓和,但未来雨水偏少,气象干旱可能再度发展,且南方午后空气湿度也会下降,天气变得干燥。
今天是十月的最后一天,金秋十月即将过去,寒冷的冬天也逐渐来临,大家可以抓住秋天的尾巴,再欣赏一番秋日美景。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