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获客成本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我们应该了解什么?
时间:2019-11-01 11:00: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为一个花钱的工作,如果对获客成本都无法进行把控,我们如何能做好推广获客?所以在开始正式讲解精益获客与相关指标体系的内容之前,不妨先来聊聊客户获取成本(CAC)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这两个与我们推广营销息息相关的重要指标。
1.1用户获取成本
在计算用户获取成本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一般情况下我们计算 CAC时,统计的对象应该是通过市场推广费用而获取到的用户,而非随着品牌的成长,主动注册或使用产品的自然增长用户。
第二,为了防止抬高收益而压低费用,为企业预警并化解风险,我们应该遵循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宁可预计不确定的费用消耗,也不预计可能的获客收益。因此,获取新客户的所有费用都应纳入计算核算范围,包括推广过程中的补贴优惠、渠道返点等等。
第三,推广渠道拆解是计算时的必要步骤。一方面,渠道间的属性各异,用户构成不尽相同,因而用户CAC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对特定渠道加大投入成本,也可能由于该渠道目标用户量级等因素,引起该渠道CAC变化。
1.2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上述通识性公式仅能作为参考,因为需要用户流失后才能计算准确LTV。为了解决滞后性问题,就需要加入回归或预测类算法到LTV计算模型中进行预测。
LTV用于衡量用户对产品所产生的价值,是所有运营手段的导向指标,也是最终衡量指标。以用户获取为例,一个用户获取渠道的新客成本是否昂贵,并不仅仅取决于获客成本绝对值高低,还取决于获取到的用户LTV。
对于一款产品,A渠道获客成本是50元,B渠道获客成本是100元,单比较获客成本,A渠道效果更优质。但后续追踪LTV之后,A渠道用户平均LTV是100元,B渠道用户平均LTV是200元。在考虑LTV之后发现,A渠道每个新客仅盈利50元,B渠道赢利100元。虽然B渠道获客成本更高,但渠道用户带来的总价值也更高,因此B渠道更加有效。
1.3用户获取成本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对于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产品与运营的可行性都能通过这两个指标进行评估。我们接下来会结合产品周期进行讲解,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不同产品周期下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
增量期
CAC低,LTV低
近年来我们全面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今日的行业寡头在最早期,或多或少都抢到不少用户红利。虽然现在移动用户总量始终在增长,但是用户获取难度与成本也随着寡头的形成而逐渐攀升,流量红利逐渐消逝,这在过去几年已成共识。
如果一款垂直产品能够切中用户需求痛点,开辟全新蓝海市场,那么早期用户的CAC也不会太高。但伴随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各类产品如雨后春笋出现,市场红利也已消退,新产品的拉新获客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我们该做什么
产品在增量期,获客是该阶段的核心内容,需要努力去抢占市场。
但增量期也意味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新领域,以往的推广与运营的技巧经验,都可能会失效,也更加考验推广人员学习与应对能力。
成熟期
CAC高,LTV低
随着增量期的逐步过渡,某领域的商业可行性被证明,就会引来大量玩家入场。
由于用户很少会安装两个同类产品,这就变成了一场零与一的生死大战。不论是补贴价格战,还是疯狂抢占渠道,都会造成CAC急剧提高。而某特定领域产品的获客大战,也会带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CAC疯狂高涨,因为常见渠道的流量总额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该做什么
随着竞争加剧,降低CAC、筛选优质用户渠道和变现的能力成为重点,过去先跑马圈地再赚钱的模式已经一去不返。
得益于增量期的沉淀,我们对用户有了初步认知,接下来可以用更多的免费手段去刺激用户进行分享、传播,从而实现用户增长。对于CAC高昂的优质渠道,应该更加关注留存与活跃度,尝试将用户价值变现,挖掘更高的LTV;而对于低质渠道,我们需要及时止损,避免做无用功。
变现期
CAC/COC高,LTV低
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变现盈利遥遥无期,过去盛行的烧钱模式变得难以为继,大部分玩家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放弃而接连退场。然而,淘汰与机遇并存,随着产品和用户产生黏性,用户基数逐渐稳定,其商业价值也开始得到展现。
该阶段CAC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公司关注的重心也从一次性的CAC转移到长期的COC(并且COC还会伴随着公司与用户规模不断攀升)。与此同时,LTV的重要性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有流水就好”到“一定要扭亏为盈”,再到“战果颇丰”,运营与推广的重要性相互交替。
我们该做什么
建立更清晰的策略,不再只关注CAC,推广KPI转变为运营KPI,用户数和活跃度仍然不容忽视,但LTV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之对应的是精准化运营,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合理的成本控制。
衰退期
CAC高,LTV低
有高潮就有衰退,当产品进入衰退期,用户总量也仅仅变成了一个数字指标。
随着用户总量增加,同样的新增用户量,早期占比可能非常可观,但现阶段只是杯水车薪。内部挑战与成本不断上升,外部则面临变革者创新,亦或是细分领域侵入,新用户获取困难,老用户又不断流失。
同时,用户流失带来的影响也会被放大,毕竟一百万用户的2%流失与一万用户的2%流失相比,带来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我们该做什么
延长产品的生命,通过数据分析与产品经理的不断优化与改进,或添加新功能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此时我们也更加关注LTV的变化,高价值用户的流失应该予以加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