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处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湖南郴州被首次发现

时间:2019-11-04 09:00:4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我国一处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湖南郴州被首次发现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调研团队

“庐”的概念在先秦就已出现,原义是指农民为了便于农事而在田野之中临时建造的居所。《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所说的“中田有庐,疆埸有瓜”的“庐”,指的就是这类居所。后来随着农事需要的增加,“庐”又生“庐”,久而久之,干脆移居“庐”中,便形成“聚”。“聚”就是聚落,即传统意义上的村落。《史记》载:“一年而所居成聚”,唐代张守节正义云:“聚,在喻反,谓村落也。”“衢”是指四通八达的道路。“街衢相经”是历史上中国村落的一类型制。这些有关中国村落起源与发展演变中的生长现象和形成特征,可以说,在代头村,得到了最为显而易见的体现。代头村坐落在丛林青翠的长谷岭后垅山下,居于山麓盆地中央,左有黄家山,右有凉亭山,犹如青龙白虎盘守两边,北面不远的周边有东江湖环绕。三面环山,一面环湖,山、水、田、居和谐共生,田园、巷道、山林、院落,构成了村落丰富的结构肌理。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占地56亩。

村落鸟瞰图

作为一座因聚族而居形成的黄姓村落。相传为明万历年间,黄氏祖先黄文迪的长子珙章,从兴宁县(现资兴市)青草村迁移至此,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村落现有常住人口256人,遗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有60余栋,它们分别建于清代、民国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和20世纪80年代三个时期。分两个建筑组团,相隔很近,分别为上代头村和下代头村,其中上代头村坐西朝东,面向下代头村;下代头村坐南朝北,四周为平整良田,视野开阔。建筑组团皆以祠堂为中心,以“丁”字型对称连片建造,村落内部街巷纵横交错,整体布局呈网络迷宫格局,作“井”字形街衢式排列。村庄中央有流溢古井,两边各有一条水沟,与村内民居滴水相通,并有大脚岭河从东往北绕村而过,活水长流,形成了极为经典的“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

总平分析图

村内民居清一色以杉木为梁,以黄土砖为墙(当地人称“水砖房”,又称“抖墙房”),以小青瓦覆盖为顶,配以木质菱格窗,冬暖夏凉,是湘南民居的典型代表现存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单体式,一种是连体式。单体式建筑即仅单独一栋楼体,属典型的“明三暗五式”布局,中间是堂屋,卧室分别位于两旁层高一般为2.4-2.8米,楼上一般用于堆放杂物。连体式民居一般由2-3栋单体式建筑组合而成。栋与栋之间,间隔二十米左右,左右连栋,前后连衢(道),排列整齐有序,秩序井然:东西向宽,可供车行;南北向窄,可供人行;中间或两侧设排水沟。居住区外围两侧靠近良田处,建有专门的动禽猪牛马用厩舍,功能齐全,既可保持居住区的卫生整洁,又可便于耕种,充分体现出村民的智慧和规划理念的先进。

村落建筑

村落建筑手绘图

民居分析图

据当地一位年近8旬的老者反映,这种型制与形式的房屋和布局,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直就没有多少变化。后来20世纪80年代建造了一批新的房子,虽然更加规整,但是,跟以前相比,差别也不是很大。建筑材料是他们自己做的“水砖”(土砖)。用这种材料主要是为了省钱,泥是用田里现成的,再用“井”字形木框模做成土砖,然后放到空地上晒干即可用,坚固耐牢,成本很低。用这种“水砖”砌墙,在他爷爷的年代,大概就是这样做的

考察组与村民访谈

另一位年过70的村民也表示,以前他们修建房子,主要是为了节省土地,因为周边都是水田,如果都建房子了,很可惜。所以,他们一般尽可能都把房子建在一起,并且两栋连成一栋,父母兄弟住在一起,既方便照应,也可多留出空地。特别是80年代的新房子,比50年代以前建的要显得更规整。村落由古而今的、清晰的营建年代序列,表明该村所见“连体式”民居建筑,在这一地区从未中断,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这正好说明村落建筑的“型”与“形”异变不大,原有历史文化的信号没有衰减。一方面,居于盆地中央的居所和位于村落外围两侧、靠近田土一方的牲畜马厩,说明这是为便于农事而建,恰好可以见证历史上因“庐”成聚的村落生长现象。另一方面,连体式建筑和“三明五暗式”的居住空间形式,可用于补充解释汉、魏以来因豪族土地兼并,弱小族群的耕地与土地严重不足而压缩聚落空间的现象。作为一处农业文化遗产,代头村这种型制与形式的村落建筑,明显不同于一栋一院、一户一式的民居,可戏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联排别墅”,尚不见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类型中首次发现,为研究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农耕文明和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成与型制,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范样物证,具有补充民居建筑研究的学术空白的重大价值,所以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遗产。据调查了解,与该村相邻的地带,如位于北靠带顶山脉、南朝东江湖(直线距离约3一5公里不等)的多个村落,尚遗存有型制相同、形式近似的村落建筑。尽管这些周边遗存在保存的完好度和规模面积上,远不如代头村,但是却说明这类传统民居建筑在该区域是集中连片的,而并非历史学、文物学上所说的“孤证”“孤例”,因而可以用于说明普遍问题。代头村这种型制与形式的村落建筑的价值,之所以要远远大于或高于一般的“中国传统村落”。是因为它能够印证中国传统村落在其起源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历史文献记载,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汉书·食货志》中的“在野曰庐”;《三国志》中的“入魏郡界,村落整齐如一”等一系列的有文献记载,却不见实物的早期村落的建筑型制与空间形态。所以,它不仅具有重要的证史、正史和补史的文物价值,而且鲜活地证明了包括其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其聚族的血缘性、内在文化的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悠长久远。它是中国传统村落早期形成与发展期的活化石,因而具有重大的保护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文字、摄影: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考察组

[ 责编:宫辞]

上一篇: 美国司法部及SEC调查UnderArmo...

下一篇: 中信证券:家电行业周期向上,估值为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