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修辞术
时间:2019-11-05 13:08: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者:冯超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2014年达沃斯峰会某个论坛。五位发言嘉宾中有四个老外,分别是哈佛教授、高盛CEO、经合组织秘书长、英国副首相。还有一个,是中国人,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
这四个老外在发言的时候,总会提到中国的不足,特别是那个哈佛教授,发言积极。当王健林接过话筒的时候,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本来是一个经济论坛,不该涉及到政治,特别是还有一个中国客人坐在这里讨论问题的时候,你公开挤兑中国,我觉得起码不太礼貌。
“如果你到了中国听听13亿人的看法,可能和你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所以这一点我要正式的提出来。”王健林说。
王健林的这次反驳,被官媒誉为“中国好声音”。在这个小小的案例中,首富教会了我们一个语言修辞技巧:公共场合,看人下菜碟,说话要懂礼貌,不然,有人会生气。
到了本周,万达就因为说错话而遭遇了公关危机。
10月31日晚上,在山东大学校园招聘会宣讲会的现场,万达的主持人说了句引火烧身的话:今天很荣幸来到美丽的济南,山东大学的女生都很漂亮,我不由得感叹,山大的留学生真幸福。
这句话,引起了现场山大学生的不满。舆论迅速发酵,第二天,万达官方道歉,主持人被辞退。
就在今年7月,山东大学针对留学生的学伴项目在网上引起争议。山大在学伴招募上暗示中国学生参加这个项目,可以结交“异性朋友”。言语修辞上传递出的另类暧昧色彩让一些人不快。山东大学很快道歉。
打个比方说说这个事情。
甲做了一件事情,让舆论打了乙一巴掌。丙看到乙脸上的巴掌印,“开玩笑”嘲讽乙。乙很生气,就把丙干翻了。
甲,制定学伴项目的山大。乙,山大的学子。丙,万达的主持人。
如今,嘲讽巴掌印的万达主持人因为不懂礼貌乱开玩笑而受到惩罚。但我们要搞清楚,甲方才是问题的导火索,值得进一步追问学伴项目整改的进展。而乙方,山大学生,则是背锅者了。
这个主持人错就错在多说了一个“留”字,如果不用这个字,那话是:今天很荣幸来到美丽的济南,山东大学的女生都很漂亮,我不由得感叹,山大的学生真幸福。这是赞美与幽默。
但是任何代表企业行为的幽默都得有个度。小米就吃过亏。两年前,小米到郑州大学校招宣讲,负责人对着学生说:“如果你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建议你们去从事电影事业。”这句话不言自明,“电影”约等于“成人电影”。
小米处理这起危机时与万达类似,唯一不同的是涉事员工的命运。小米选择了通报批评,万达选择了开除。
鉴于王健林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表现,他要在招聘现场,很可能不会说错话。而如果多看看王健林的演讲和访谈,你大概会得出个直观的印象:在中国的企业家里,他真的会说话。记者同志可以根据财务和公司治理角度去审视他。但舆论能从他的讲话里找到什么轰动性漏洞呢?他就不是一个负面舆论的引子。
在语言修辞上,有人粗暴,有人细心,但是王健林抓住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最响亮的节奏。“先定个小目标,先挣它一个亿”,“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这些已经成为名言了,但是它又有什么可批驳的呢?
2019年,中国知名企业家因言论得罪人的大案例有那么几个。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谈中国女人挑选男人的标准惹争议,李国庆等人讨论996、谈刘强东明尼苏达事件惹争议。
为何引火烧身呢?这里有个公式。
企业家的负面公共形象=发言的低技术壁垒×发言指向的覆盖人群广×发言的高模糊度。
我们就拿俞敏洪举个例子。
他的发言专业壁垒实在太低,谈论的是男女婚爱之事,发言没有什么壁垒,属于宏大道德命题,不需要多动脑子,人人都能参与;发言指向的覆盖人群,涉及12岁以上的全中国人;问题模糊性最为致命,这种宏大,人人都能叨逼叨的问题,本身没有具体的答案,于是就给了舆论的可乘之机。
如果俞敏洪去讨论新东方的财务模型,有几个人有能力去参与讨论呢?所以,企业家要么去输出那些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话题,隔断掉不必要的噪音,要么就学学王健林,输出金句,谈自身,其他宏大,又暂时没答案的话题还是得谨慎参与。
王健林还在教儿子注意言行。
针对那个经常卷入舆论争议的王思聪,王健林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王思聪)对中国的人情世故、社会复杂程度缺乏深刻认识。他在中国,不能用西方学到的方式去做事”。在另外的的一次采访中,他说,“这思聪有一个毛病,愿意去评价别人,得罪人。”他跟儿子还沟通过,王思聪答应了,但没几天又成为话题主角。
就在昨天,有网友发现,王思聪的微博设置了半年可见。他已经半年没发微博了,所以现在微博上空空如也。还有人开玩笑说,这又是被老爸教训了?
而王健林本身对言论也更加谨慎了。今年初,他在万达集团的万字工作报告会上说,明年的工作报告就别往外发了。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集团不是上市公司,没有对外发表的义务。
第二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了之后对我的压力大不大?我在写(报告)的时候,觉得有些话不合适,还得把它划掉,现在很多人就为了吸引眼球,整得血糊糊的,血呼啦几的大标题出来,成天盯着我们。”
* 题图购自视觉中国